诗情画意地书写山河

作者: 宗蕾

诗情画意地书写山河0

杨志军是国内知名作家。2005年,他的《藏獒》一书在国内畅销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出版。2023年,他的《雪山大地》一书以史诗般的美学风范,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而被授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2024年1月,他的《大象》一书,又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笔触,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而叩击着读者的心扉。在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期间,本刊记者就《大象》一书的诗歌运用等问题采访了杨志军老师。

诗歌是一种书写方式,也是跃动的生活

《新阅读》:杨老师,您好!您的新书《大象》在本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杨志军:《大象》这本书是以2021年云南亚洲象群“北上南归”事件为依托,讲述因人为、自然等原因失散数十年的“缅桂花”家族几代大象,在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学子、专业野象保护机构、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帮助下,克服困难,重获团圆,返回栖息地的故事。

《新阅读》:《大象》这本书里也有好多诗歌,您曾说让文学给大家带来诗的年华和风的自由,请您解读一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杨志军:诗歌是心里的炙热情感,是心里飞出的自由吟唱,诗歌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自然地成为我抒发书写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是忧伤的,也可以是活泼的、温情的、雄浑的、充满向往的……我的很多书里都有诗歌,包括最近的《雪山大地》《大象》等。《大象》这本书里面有334首诗歌,四种诗体。第一种诗歌是儿歌,它简单易懂,活泼清新,虽然属于诗歌,但韵律不严格,只是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在书里的比重不大。

第二种是民歌,民歌在书里的比重比较大。民歌不需要太讲究语言的押韵,而是注重体现西双版纳的风情、地貌,个人的情感抒发。

第三种是文人诗歌,文人诗歌是通过唱歌的形式把它唱出来的,是歌词和诗的混合。文人诗歌是知识分子写出来的,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创造出来的,有哲理性,运用象征、对偶、押韵等。

第四种是叙事诗,就是用诗歌的方法来讲故事。《大象》的每一章前面都有10行诗,全书一共11章,共110行诗,这110行诗实际上是一首叙事诗,我把它分割开来,放在每一章的前面。讲的是西双版纳的大象到了印度,反映了印度大象的状况;又到了斯里兰卡,看到斯里兰卡的大象的情况;到了非洲,看到了非洲象的情况;到了马来西亚——一个出售象牙的国度里,把象牙给毁掉了。这本书通过这种叙事,虚构的叙事生活,虚构的本质,来反映这个世界上大象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现状,包括发生在大象身上一些比较奇特的、令人痛心的故事。印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在食物里包了炸弹喂给大象,炸弹在大象肚子里爆炸了,人们发现大象的肚子里还有一头小象。这是印度的一则新闻报道,不管是真的还是有虚构的成分,重要的是我把它写成诗了,用在书里了。

《新阅读》:在您的书里有傣族人的歌:蓝孔雀、绿孔雀、灰孔雀/没有哪个比得过白孔雀/公大象、母大象、小大象/没有哪个比得过白大象……这个民歌应该是傣族人正在传唱的吧?《大象》这本书里哪些诗歌是您自己创作的呢?

杨志军:包括儿歌与民歌,所有的诗歌都是我写的,如“如果版纳没有大象/薹菜就不会吐香/望天树就不会生长”/“澜沧江就不会流淌//为什么功劳在大象/下次见面再对你说”。

如“如果版纳没有大象/太阳就不会升起在东方/月亮就不会悬挂在晚上/红花和紫花就不会开放//为什么我们离不开大象?/你最好去问象王召掌”。

《新阅读》:《大象》这本书里有很多民歌,阅读时也有想唱几句的冲动。在您写作的时候,也是边写边哼唱吗?如果书里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民歌,应该会让读者更好地融进书中的情景。

杨志军:我也有这个愿望,但必须由民歌歌手和专业歌手唱出来才好听。

《新阅读》:在读《大象》这本书时,诗歌般清澈的语言让读者身心愉悦,更让我惊讶的是您的风趣和超人的想象力。如大象在逃亡的路上,小象跟随着大姨拼命地跑,可大姨喊起来,跟着我干什么,我是殿后的,快去找三姨。小象委屈地问,你不是说三姨靠不住吗?大姨说,靠不住也得靠,我现在保护的是大家,不是你一个,说罢就不理它了……您是在怎样的灵感激发下产生小象和大象的语言的?

杨志军:一是沉浸,沉浸到大象生活里和它们的内心里;二是共情,与天地共情,与山水共情,与大象共情。我不是一个人在写作,我是一头大象在写作。我用大象的眼光看世界,用大象的思维去理解世界,用大象的语言去阐释世界。不一定全部做到,但一定要努力去做。

《新阅读》:《大象》里的诗歌与《雪山大地》的诗歌有哪些不同?

杨志军:有地域风情的不同,有表达对象的不同,更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不同。《雪山大地》里的诗更抒情,《大象》里的更丰富。

做一个永远的攀登者:谈阅读与写作

《新阅读》:您写了很多书,如《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伏藏》等,也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茅盾文学奖等多项荣誉,可以说您深谙写作的技巧,是否还会做更多的发展和改变?

杨志军:每本书的写法和描述都不一样,这种描述可能不适合当下的你,所以我不断地去寻找变化,不断地有一些陌生化的写作,把一些陌生化的感觉写进新书里去。

《新阅读》:作为普通读者,往往带着好奇心,或者说带着一种寻找快乐的心理阅读,而作为写作者,您通常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开始阅读的?

杨志军:我们都在不断地做新的选择,也在不断地遗忘,就像以前的那么多朋友都把我给忘了。我在阅读新书时,不在意阅读到的内容有多么重要,而是这个内容有没有让我有新的发现,我有没有看到作者的新发现、新发展,这有助于自我成长,阅读以触发、激发自己的能力为目的。所以我现在阅读每一本书的时候,期待着去发现,如果一本书不能给我新的发现,我就读不完,放一边了。

《新阅读》:作为读者和作者,您对书的理解必定要比普通读者更多了一层,而您还要考虑如何把看到的世界描画出来,吟唱出来,书写出来。

杨志军:是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东西都出乎意料,生活可以这样存在,这样表达,文学也可以有多种表达。书给人撞击、思考、发现,同时我觉得要非常谦虚地对待所有的书,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新阅读》:谦虚地对待书,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读者,真正沉下心来看一本书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您有什么好建议?

杨志军:小说带给人的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完整而曲折的。所以,阅读一定要有耐心,要经得起考验,往往是那些你最初不喜欢的书带给你的撞击更强烈。很多时候并不是作品长了,而是读者的阅读心理起了变化。我以为阅读的最佳状态是安静,古人就特别讲究静读和静思。浮躁和喜新厌旧是阅读的障碍。

《新阅读》:您是如何步入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

杨志军:我15岁就参军了,在部队里干了一年工程兵,开山需要锤锤打打,需要炸山开隧道、点炮芯这些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我被调去当通讯兵,转业后又当记者,之后才开始写作的。我很幸运自己此生能行进在文学创作的这个轨道上,我已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义务,我愿意做一个永远的攀登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