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典藏文献展读式阅读推广的探索
作者: 马莹莹 章敏 吴悦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全民阅读相关政策及倡议的推动下,阅读推广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以上海图书馆“典海津梁”季展活动实践为例,聚焦公共图书馆典藏文献阅读推广模式的构建,解析上海图书馆通过典藏文献“展览+阅览”进行的展读式阅读推广实践,深度挖掘馆藏文献、激活知识、传播信息,实现了上海图书馆资源禀赋的充分利用。同时,提出了构建阅读推广品牌、建立调研评估机制、推动专业馆员队伍建设、优化项目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建议,旨在促进公共图书馆专业化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全民阅读 阅读推广 典藏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被连续11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从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品格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1]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2]。
近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积极推进阅读推广,促进全民阅读,在“书香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不断地推进从以馆藏资源建设为核心,到重视知识激活、信息传播的转变。上海图书馆尝试依托典藏文献阅览室的服务空间,将阅览室的阅览模式与精品馆藏文献的展览模式结合提来,通过“典海津梁”文献季展活动,将上海图书馆的大套装精品图书和珍稀级别的书籍报刊进行创作性展览。一方面改善传统文献展览中观众难以在展厅空间中长时间驻留的状态[3],让阅览室成为展览空间,观众可以直接坐在作品边长时间地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链接海量馆藏资源与读者需求,更好地发挥馆藏文献的价值,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阅读共享贡献力量。
“典海津梁”馆藏精品套书推介季展活动服务实践
选取多元角度,确定展览主题。上海图书馆保存本书库经年积累,馆藏文献众多,从海量馆藏资源中筛选出代表性强、文化价值高、数量丰富的藏品作为展品,是每次“典海津梁”季展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在“典海津梁”季展活动策划之初,明确了三点文献遴选原则:特色馆藏文献、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结合时事热点。图书馆里的特色馆藏文献一般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以展览主题为核心,利用不同的展览形式,展现展品里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观众积极情感体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结合时事热点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性,使读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展览中,有助于提高展览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展览+阅览”并重,打造多元化阅览室服务空间。上海图书馆典藏文献阅览室在馆舍空间布局上,主要分成两个区域:展览区和阅览区。展览区利用阅览室服务空间,定期举办“典海津梁”馆藏精品套书推介活动,以季度为周期,选择精品套书进行实体展览,配合文献内容挖掘和展陈设计;阅览区内配备6张实木书桌以及配套桌椅24只,在靠窗的自然采光区域配备高脚桌椅。以及若干沙发座。在空间的布局设计中,通过设置展览区、阅览区和多媒体区等多个功能分区,有效的物理分割既方便读者阅读,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宽松舒适的阅览环境,读者可以将展览书籍拿到阅览桌上,直接在作品旁进行长时间研究。典藏文献阅览室打造展览+阅览并重的空间布局,将阅览服务、展览宣传、休息放松等多种功能融合成一体,不仅有效地激活了精品馆藏,促进了专业文献的作用,而且也改变了图书展览一直以来“读者看完一次或许不会再来”的弊病,增强了图书馆公共教育的能力。
兼顾专业与普及,拓展展览途径。“典海津梁”馆藏精品图书推介选自上海图书馆保存本书库的单复本套装图书,一般情况下,只有目标明确的专业读者或者在某些领域深耕的读者会通过保存本典藏文献预约调阅的方式进行阅览。此类馆藏精品文献作为展览用书,其阅读受众从之前的专业读者变为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共同出现。因此“典海津梁”的一系列活动都要兼顾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双重需求,务必使专业读者不嫌浅,普通读者不觉深。基于此,“典海津梁”季展活动开辟了相对丰富的展览途径:一方面丰富展览语言,通过展架、展台、墙报、展板、电子海报、视频等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多角度向读者介绍展览的主题、内容、转化的文献所载信息,吸引读者走进展览文献及其反映的事实;另一方面,组建完整资源链,围绕着展出文献,挖掘图书馆馆藏资源,提炼与之匹配的馆内其他纸本文献和电子资源,并举办专业讲座。同时在展览期间设置了读者留言本,搜集读者的反馈,并在整个展读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展览内容,多维度增加不同类型读者的交互体验。
搭建矩阵型组织架构,保障展览质量。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采用职能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高度的专业性分工,具有组织性强和分工明确的特征。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相对比较精细,这种管理模式下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但是面对着新颖的、多元化的活动类目,尤其是需要多部门协调和配合时,其必要的管理保障机制缺失,很容易导致资源要素与活动进程的脱节。“典海津梁”季展活动采用了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模式,搭建了矩阵组织的网状结构,以参考借阅部的青年馆员为核心,根据不同的项目需求,吸纳其他中心或者部门馆员,最终形成一个多背景、多技能、多部门的复合型多元化的项目小组。整个项目的矩阵管理模式,将垂直型的组织架构扁平化,打破了部门间的屏障,既能满足图书馆传统工作岗位的要求,也能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典海津梁”馆藏精品套书推介季展的实施价值
活化馆藏,发挥馆藏资源禀赋优势。“典海津梁”季展活动,从2022年11月开展至今,分别以《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复兴文库》、古琴系列精品套书、历代绘画大系、《科学》《科学画报》等文献为主题,共策划和举办了5期展览。展览以纸本和电子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向读者推介了783册图书,17个数据库,开展专业讲座4场。通过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将优质馆藏精品套装图书有选择地推送至读者面前,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兑现上海图书馆资源禀赋,使馆藏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利用。
搭建平台,探索专业化馆员培养方式。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作为研究型公共图书馆,担负起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重任。馆舍、馆藏、馆员、技术这四大图书馆要素中,馆员的专业化是整个图书馆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重中之重。“典海津梁”活动的项目组成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一线的馆员,具备图书管理和图书服务的能力,在满足日常的图书馆工作之余,以项目组的形式利用馆所资源,自主策划文献展览活动,在多选题的策展过程中,挖掘文献内容,收集数据和知识信息,并对知识信息进行组织与深度加工。这种项目组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培养了馆员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是对专业化馆员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对公共图书馆展读式阅读推广工作的补充思考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阅读推广品牌。以“阅览+展览”为特色的展读模式,发挥了图书馆对典藏文献藏好、用好的特点,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推动了典藏文献的阅读推广。“展览+阅览”的展读模式活动要持久有效地开展,必须充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结合读者的群体画像和阅读需求,体系化地构建典藏文献展览的阅读推广品牌,并且围绕着品牌的相关构成要素,对阅读推广品牌进行设计、定位、传播和维系[4],有利于阅读推广向专业化、常态化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产品和阅读服务,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调研评估机制,推进展览内容建设。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典藏文献创作性展读活动的调研主体分为两个:一个是读者,一个是馆藏。针对读者,要开拓便捷的读者沟通互动渠道。借助公共图书馆的实体场所,建立线上线下调研并行渠道,从前期的读者兴趣和需求、到中期读者服务体验反馈、再到后期读者对展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随时了解和跟踪,进而修订活动设计方案。针对馆藏,需要打破传统图书馆的部门壁垒,打通采编、典藏、服务窗口的信息屏障,调研馆藏,明确馆藏资源信息,建立大套馆藏资源库。同时再根据展读经验反哺采编和典藏,以便打造更为完善的文献资源链。读者与馆藏双向调研闭环机制的建立,能够让典藏文献创作性展读活动更加科学精准地“选题”,深挖文献“破题”,创新创造“结题”。
推动专业馆员队伍建设,助力专业化阅读推广。专业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实施推广业务的主体,组建一支具有优质、高效、专业的馆员队伍,形成图书馆不可替代的复合型多元化团队,必然为典藏文献的专业化展读活动的推广与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要搭建以核心团队为主,跨职能团队为辅的复合型组织的阅读推广团队,核心团队实施决策,跨职能团队负责业务管理并执行具体任务,根据不同展览主题,吸纳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团队成员,增加整个项目团队的灵活性[5];另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化能力的提升,邀请图情领域学者、专家,进行主题培训等,重点培养馆员的文献挖掘,数据库检索、策划推广、项目管理等能力,并在展读活动中,反复培训、指导和帮助,构建馆员队伍研究和解决读者与文献信息之间存在阅读困难和阅读障碍等问题解决的能力体系,促进专业化阅读推广。[6]
优化项目管理方式,促进项目良性进行。典藏文献的创作性展读活动具有临时性,在一定时间内需要调动多个部门的人、财、物,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实施灵活有效的团队管理办法,能够对阅读推广的特色服务和品牌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落实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方面要明确项目目标,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价方式。在制定项目目标时,要满足SMART原则,即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Time - based(时限性)。同时必须明确每个目标的优先等级并确保项目目标是有效的,才能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的最终效果进行评价,获得项目经验,从而便于后续活动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要设置科学化的考评方式,建立完善的以项目质量为核心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推进全民阅读,营造阅读氛围,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重任在肩。上海图书馆“典海津梁”季展活动利用多元化阅览室服务空间,兼顾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馆藏典藏文献“展览+阅览”展读模式,深度挖掘馆藏文献、激活知识、传播信息,兑现了上图资源禀赋,也探索了专业馆员的培养模式。在深入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的加强阅读推广品牌建设,建立调研评估机制,统筹推进馆员队伍建设,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活化馆藏,让更多的文献信息得到利用,促进公共图书馆专业化阅读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开展2024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EB/OL].[2024-3-20].https://www.lsc.org.cn/cns/contents/1129/1769644332849729536.html.
[2]全国人大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最新修正本[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
[3]滕思奕.基于博物馆当代艺术藏品的策展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4]石继华.国外阅读推广的品牌化运作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02):56-60.
[5]张毅红.阅读推广项目化团队管理的理论应用与实现途径——以上海市青浦区“小青团@清阅朴读”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7(04):57-61.
[6]丛全滋,孙娇.专业阅读推广驱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J].图书馆,2024(01):83-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