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业的发展趋势
作者: 朱永新开明出版传媒论坛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本届论坛的召开,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吹响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前进号角。此次论坛也是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
一是与时俱进,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大精神正是战胜疫情消极影响,主动应变局、开新局的思想利器。本次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出版传媒业的走向和发展趋势”,未来,出版传媒业如何担当起自身文化责任,牢牢把握好出版传媒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筑牢思想文化宣传阵地,繁荣出版传媒事业,为文化自信自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是其重点工作。
二是精彩纷呈,打造多维立体的思想盛宴。论坛专家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出版传媒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深入分析。议题包括疫情之下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应对的举措和出路;5G技术下出版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新时代出版人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大隐书局、澎湃新闻的具体实践。在报告方面,艾立民的《我国实体书店业的现状与前景》勾勒了实体书店在技术发展和疫情背景下遇到的困难、面临的机遇以及发展的前景。张钦坤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十年发展趋势回顾》介绍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些报告让论坛主题和内容、问题和对策更加生动具体、立体多元。
在未来,中国的出版传媒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出版传媒作为一只重要的文化队伍,要勇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打造品位高、格调佳、社会效益好、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创新推动出版传媒工作。
二是要做好“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并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今后五年是出版业转型升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全过程, 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构建出版传媒业发展新格局。因而出版传媒领域也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教兴企(业)、创新驱动、人才强企(兴业)的重点工作。
三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出版和传媒从业者要自觉承担“展形象”使命任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积极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出版“走出去”水平。
四是要推进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出版传媒事业的基础是阅读,没有阅读,出版传媒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培养阅读人口既是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路径,还是出版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未来,出版传媒业要重视全民阅读的推进。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2开明出版传媒论坛暨第九届上海民进出版传媒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