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之路
作者: 陈丽春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服务工作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以高校图书馆为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师生教育工作、科研工作以及其他教务管理工作提供服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化时代逐渐到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基于此,一些高校为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做出了相应的尝试,如引进智慧化服务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意义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在此形势下,众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智慧化转型的实施路径,掀起了一股转型浪潮。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早已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要推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效服务管理,改革具有多重实际意义。
有利于实现高效服务管理。众所周知,传统高校图书馆十分注重纸质馆藏资源,以多样化的纸质资源满足师生群体不同服务需求。随着智慧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师生主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只有结合数字化图书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比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参与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项目建设,项目向参与建设的高等院校、学术机构提供教研支撑。而且学校图书馆内还增设了多种电子设备,各类图书资源在设备中均能找到,极大节约了师生查找资料的时间,有利于实现高效服务管理。
有利于馆藏资源的丰富化。以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购置一般都是学校统一配比,根据学科要求、教学实际情况按比例购置图书,而且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学校只能分批次购置。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图书资料,市面上流通较少,购置难度大,这对丰富馆藏工作而言,十分不便。在智慧化时代下,高校可引进智慧图书设备、电子图书,无论是年代久远的图书资料还是社会热点资料,都能吸收到电子馆藏资源中,随时随地供师生学习和分享,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日常图书服务需求,而且丰富了图书馆馆藏资源。
有利于助力社会文明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提供教学服务、学术科研等多重服务的重要场所,在其从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化模式转变进程中,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源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学术前沿、社会最新热点和时事政治,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在接触、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能革新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从而发挥主体作用,引领社会新风尚。而且,部分高校图书馆也有对外开放的服务功能,社会大众也能进入高校图书馆学习,有助于营造社会良好学习氛围,助力社会文明的进步。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基础优势
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为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拓宽了未来前景,使其释放出了潜在的、更为强劲的服务功能和作用。综合当前形势来看,高校图书馆改革的必要条件和支撑体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智慧时代的变革以及师生群体的多元需求。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数字化建设。在此形势下,我国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国际形势的变化风向,结合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数字化发展战略,为打造智慧型社会提供了政策基础。比如2022年下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智慧时代的变革。近些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诞生和推广,改变了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催生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新发展概念,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都发生变革。这一变革属于时代变革,也是高校图书馆寻求转型之路的基础优势,高校图书馆可凭借智慧化时代下的新技术产物,积极对自身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以及管理途径进行有效改革,探索出一条智慧化转型之路。
师生群体的需求。图书馆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素来以服务国家中心大局为己任,在数字化、社会化服务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角色。多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的馆藏量逐年递增,图书类目也得到了扩展。智慧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电子藏书不断增多,许多高校的电子藏书曾一度超过纸质资源,甚至一些较为冷门的学术资料也能在电子藏书中找到,为高校师生学习、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主体需求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挑战,智慧化转型成为其新的发展方向。但在实际路径探索过程中,智慧服务平台如何构建、智慧服务体系如何创新、品牌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如何提升,以及馆员智慧管理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成为现实阻碍。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应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思考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问题,梳理困境根源。
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开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同时也刺激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变革,首先要从基础平台建设上入手。从高校如今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平台尚未开设完全,许多智慧资源库仅能满足学生的日常资料查阅需求,而对于进一步的科研活动、冷门学科资料建设较少。同时,由于建设资金有限,仅有几家一流高校已经设立在线展览平台,多数高校图书馆尚未增设该平台。
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多元。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变革理念推动服务体系的变革。目前多数高校为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在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中,开始引进一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等新服务渠道,这些变化推动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更新。由于技术的不熟练,这些服务技能的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具体来看,图书馆智慧内网的建设要求师生只能在图书馆区域内进行使用,而超出划定范围则不能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而且图书馆的线上智慧服务模式与线下资源尚未同步,给师生的资料查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品牌服务能力综合性待提升。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虽然日常的服务对象特定,但要向智慧化方向发展,就需具备全方位的服务能力。除了要满足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以外,还需具备一些特殊能力。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多数高校图书馆如今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学校师生的需求服务中,尚未重视自身品牌服务能力的提升,平时也较少对外组织交流活动、文化推广活动,限制了图书馆发展,也阻碍了其与社会图书馆之间的无缝衔接、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智慧联动。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品牌服务能力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馆员智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人才是单位建设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馆内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进程和建设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之路中暴露出馆员管理能力有限的问题,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多数馆员面对图书馆新引进的各类智慧设备、智慧平台无从下手。新招聘的管理人员虽熟悉设备操作,却不熟悉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导致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工作与人才能力不足相矛盾的现实问题较为明显。
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之路探索
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而开展的线上服务,却可以大大弥补实际空间的不足,达到资源无限放大的效果。由此可见,今后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之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校要从合理建设层面思考图书馆的建设对策,帮助图书馆创建新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建设等工作,以此为高校师生主体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
创建智慧服务平台。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智慧化转型进程中的首要任务是要创建智慧服务平台,为师生主体创设完善的智慧服务载体。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先要建立专题数据库、在线阅读等查阅平台,将图书馆的相关学科资源、社会资料文本等信息内容都录入到平台资源库中,再创建下载网站、在线阅读网站,方便读者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在线展览平台,针对一些特殊的立体化文本资源,可在平台中实现多维度展示,比如雕塑作品,仅有文本资料无法立体直观地感受其艺术魅力,但通过网络平台中的虚拟展览、虚拟制作等,观看者便可体验到人机交互、全景视频的直观性感受,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记忆,确保历史文物的艺术性得以保存。
完善智慧服务体系。智慧服务体系是单位主体构建智慧建设框架时需要完善的工作内容,属于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建设为例,宁波大学真诚图书馆全部图书采用RFID管理,图书的自助借还、自动定位以及24小时服务等功能全部都能实现在线服务,阅览座位和研修室采用智能终端、移动平台(含微信公众号)预约管理,常规借阅服务自助化、智慧化已经实现。结合其建设模式,当前高校图书馆积极探寻智慧化转型之路时,也可重点从服务模式上着手构建智慧服务体系。具体来看,高校图书馆可将一些线下服务模式复制到线上,推出移动智能终端在线借阅、归还图书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功能。比如,将学生智能设备与图书馆的智能设备相连接,学生能在网上随时调整图书的预约时间、归还时间,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图书馆还可设置一些线上阅读活动,定期推出一些限时免费阅读、限时借阅福利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加强品牌服务建设。高校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发挥是通过知识服务来实现的,这种知识服务特色的构建应立足本馆特色,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品牌,达到别具特色的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之路探索进程中,可从品牌服务建设角度着手,思考对策方案。图书馆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学科特色引入教学资源,打造以学科为主的优质图书资源品牌,并以智慧化途径向外界宣传,吸引大众的关注和重视,以此为今后图书馆实力的扩大、知名度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图书馆自身在服务中还需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其他研学类的服务,服务对象可放宽到社会大众层面。比如,可根据文化节、读书日等重要文化节日推出研学公益服务、图书智慧体验等产品,吸引广大公众积极参与。
提升馆员素质能力。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智慧化转型,除了要从平台载体、服务体系上进行创新之外,还需重视馆员素质能力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在招聘管理人员时,不仅需要对其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对其应用智能设备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提高管理人员的准入标准。另外,针对现有馆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高校可定期组织馆员开展专项技术培训,针对不同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技术、日常维护和管理技术等项目开展,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或者定期组织现有馆员到其他院校的智慧图书馆参观,学习其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以此提升馆员的整体素质能力。
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下,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许多领域纷纷开展了智慧化的转型之路探索,高校也不例外。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高效服务管理、有利于馆藏资源的丰富、有利于助力社会文明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创建智慧服务平台、完善智慧服务体系、加强品牌服务建设、提升馆员素质能力等方式来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
作者系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