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楚辞》

作者: 秦若云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楚辞》0

2022年冬季,任俊华教授及其助手李朝辉博士后注译的《楚辞》出版上市。该版本《楚辞》分上、下两册,外包装采用精装的羊皮卷插盒,质感上乘,内容与其他版本有着鲜明的区别,可谓《楚辞》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作者任俊华教授从小受楚文化薰陶,学术功底深厚。为注译《楚辞》,作者博览群书,几乎把历史上研究楚辞的名著全部读透,吸收了最新成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嵌于心的楚文化之精神,被当今中国国学大师楼宇烈先生看重,将该书收入其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丛书》。

《楚辞》能够流传至今,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密切相关,“没有屈原就没有楚辞”。《楚辞》展现了屈原的真精神,什么才是真精神?即屈原追求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热爱人民、忧国忧民的情思。这也是《楚辞》的价值。

研究方法创新 注释详细

为还原屈原创作《楚辞》的真精神,作者探寻源头,篇目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排列。这种作品系年考证,得益于作者在湖南求学与工作20多年,走遍了屈原生活过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资料,为打破旧规,重编楚辞奠定了基础。

《楚辞》篇目按照创作的时间顺序排列,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九章》的《橘颂》《九歌》;第二个时期,《九章》中《惜诵》《抽思》两篇,《远游》及酝酿草拟《天问》《离骚》初稿;第三个时期,《卜居》《渔父》和《九章》中的《思美人》《涉江》《悲回风》《哀郢》《怀沙》《惜往日》,在写《哀郢》之前,把《天问》和《离骚》最后修改定稿。作者打破常规的创新性研究,便于读者从诗人整个生命历程了解其情感的变化和创作的缘由,更能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作者对《楚辞》研究方法的创新,除了治学常用的考据和传统阐释学方法,把古文字学、民俗学和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如开篇的《橘颂》注解中,将楚文化民俗学对原始橘子树的种植与瑶族千家峒的历史变迁成果吸收进来,让人耳目一新。屈原歌颂橘子是有很深的楚文化情愫的,借助对橘树的赞美和歌颂,展现屈原本人所向往的君子人格。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作者注解为:屈原借橘树比喻自己的志向,其在年少时期就追求“美政”,反抗权贵的政治斗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专一不变,就像橘树一样“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作者将屈原刚正不阿的精神、“醒觉”精神、“不迁”精神、“独立”精神在《橘颂》的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民俗学的学术功底彰显在《九歌》的注解中。《九歌》是屈原将其“美政”思想借助神话再次复现的过程。《九歌》共11篇,除《礼魂》外,其余10篇各祭一神,包括天上神五篇、地上神四篇、为国牺牲者一篇。作者为加深读者对《九歌》每篇所祭神的了解,一开始就进行了解释。如云中君是古代神话的云神,河伯传说是黄河之神,其妻为洛水女神。湘君是指舜化为了湘水男神,号称湘军;湘夫人即湘水女神。《东君》篇讴歌太阳,追求光明、走出黑暗,“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作者译为“我挽起弓箭啊,转身往下降,端起北斗盛来桂花美酒。抓紧我的马缰啊,高高飞翔,在微光闪烁的夜空中向东前进。”作者翻译中选用的几个动词,如“挽起”“转身”“端起”“抓紧”“前进”,使得译文层次感更强,更能彰显出屈原追求“美政”的心情。这一时期,屈原模仿楚国南方民间祭歌的形式而创作的长篇诗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发了楚国人民对神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祈愿。

这本著作注释上较其他版本更加详细,作者以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对每一句诗歌中的重要字词进行注释,即使是没有古文功底的读者,看完注释也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涵义。注释中还解释了神话故事的渊源,使得读者从诗歌源头上理解诗歌的背景,从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译文简洁、灵动,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字对字翻译,而是从神韵涵义上进行捕捉,使得译文朗朗上口,形成押韵。点睛之笔还有每篇后的评点。作者以其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剖析诗人的内在情感,写活了诗人的忧愁、大丈夫气概、家国情怀等品格。

屈原的追求与创作

屈原的“美政”愿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曲折的。作者在对屈原第二时期的诗歌注解中,将其忧愁跃然纸上。如《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作者译为“内心郁闷忧愁无限啊,独自长叹徒增悲伤;内心愁思郁结难以排解啊,黑夜茫茫又漫长;忧愁困难难以排解啊,我这些话又能对谁去讲。”作者的译文直视诗人的内心活动,其忧愁、愁思、郁结直剖眼前。

无奈的屈原在《远游》过程中创作了其代表作《离骚》,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作者在点评中这样说,“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美女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反复倾诉对命运的关心,表达革新政治、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强烈意志;又通过神游太空,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理想破灭后的极端困惑。”作者并没有依赖于《离骚》原有的诗词,而是深入离骚的创作背景以及历史情境,将古文字学、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其分章段意点评。

《离骚》因其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诗歌结构,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离骚》之后的诗歌创作于诗人被放逐后,即第三时期,大多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忧国忧民、宁死守节、怀念楚王的情感。屈原不知如何是好,通过《卜居》占卜、与渔翁对话等来寻求问题答案。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周易,所以在注解《卜居》时,更能捕捉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将屈原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出来,比如“还是应游说诸侯博取功名?还是应为了富贵苟且偷生?还是应随波逐流阿谀奉承?还是要像千里马一样昂首挺胸?还是要与鸡鸭为了争食斗气?”一连串的“还是”上下语境连贯,形式上一致,语言流畅,情感充沛,从平凡朴实的语言中更能体会屈原内心的无奈,到底该如何选择,到底要走哪条路,到底是坚持自我还是随波逐流?屈原在《渔父》中给出了答案,“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像这样行云流水的译文,在《思美人》《悲回风》中随处可见,如《悲回风》中写道:“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作者译为“我经常感伤流泪啊,独自隐藏起来却思虑不已。我的泪流不断心中凄沧啊,在不眠之夜沉思到天亮。漫漫长夜且告一段落啊,我想掩饰心中的悲痛却不曾做到。”作者以第一称的口吻“我”译出了诗人内心最真切的忧愁、凄凉。

可谓是忧愁无人知,问题无人解,忠贞之情无人理。屈原为排解心中忧愁,上下求索,在流放期间,奋笔写成《天问》,全诗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充分考验了作者渊博的学术功底。

屈原最终未能等到楚怀王的回心转意,心灰意冷的他在写完《怀沙》后不久投江。“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屈原一生追求“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以“何灵魂之信直兮,人心不与吾心同”的精神境界度过了其短暂的一生。该著作《楚辞》诗歌想象力丰富,词语优美,形象生动,人神一体,情景交融,作者赋予了其强烈的艺术感。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对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作者注解的《楚辞》再一次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向了高潮,新时代需要具有艺术感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更需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