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一东坡
作者: 蒋蓝
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境地。《曲洧旧闻》提到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这9个字就足以昭示东坡的命运。苏东坡渴望远离官场这一风波险恶场域,却始终没有像他所倾慕的陶公那般挂冠而去,与桃花俯仰枯荣,他终其一生沉浮挣扎于宦海,随波漂泊浪迹。
元人许有壬对东坡跌宕仕途生涯作了精妙概括:“论其平生忠义而迹其出处,有不能不为之浩叹者焉。进尽忠论,只以贾杭之倅;咏歌庸言,乃以媒黄之贬。翰林骎骎乎用,复出知杭,又两入而出,则惠州、儋耳之谪,遂终身矣。其在朝廷始终不七八年,倅守郡者十四年,居贬所在道路者十三年。”(元 许有壬:《怀坡楼记》。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一九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190页)
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长达27年都在漂泊流徙。如弟弟苏辙《祭亡兄端明文》所言:“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他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也对弟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又如其词《醉落魄·分携如昨》有云:“人生到处萍漂泊”,天涯沦落,即是浮萍如寄,深寓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经历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视野,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从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中,可以感受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这就在于:
苏东坡是最具人民性的中国古代的士人
苏东坡是华夏最美的人格典范
苏东坡是从“失意”提纯“诗意”的生活美学大家
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者
苏东坡是宋词的音乐解放者
苏东坡是宋代以降散文标准的制定者
苏东坡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在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那种无须追求完整、絮絮叨叨、没有清晰证据或明确结论,可以并置从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取得的片段、琐屑的细节与万千心情,达成了汉语随笔这种最倾心于自由性灵的文体
苏东坡是可爱的、敢于“悔其少作”的一代大家
……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在学习东坡的过程中,我记录了很多断片,既含有文史方面的短文,也有思想、心灵方面的吉光片羽。这次予以整理,厘定了若干错讹,以期成为一朵小小的苏海浪花。尤其是苏东坡那种于万磨砺而不悔、于茶尖摘风、于竹枝采雪、于雪刃劈柴、于水中取暖、于历史的天头地脚重新发现爱的锐利之光,让我们感铭五内。
在我日益庞杂的藏书中,古代的类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部精华》《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等是十分喜欢,百读不厌的。以前在“文学青年”的年月里,不过是借此扩充视野。临到知天命之年,地缘空间所打开的历史空间与文学空间,使得那些场域逼窄的“正史”与“范文”,逐渐露出了麒麟皮下的马脚。因此,我长时间地沉溺在迷宫里——不是苦思走出迷宫的策略,而是渴望更深地回到迷宫深处——也许,那里应该有文化的灵泉在汩汩涌动;当然,也含有置身笔记迷楼拒绝被中断的那种欢喜。
近30年多年来,汉语领域有“拿来”的几种词典式写作的成品,尤其是自传与人物传记,比如:乔治·史坦纳的《勘误表》、福楼拜的《庸见词典》、卡洛斯·富恩特斯的《我相信》、米沃什的《米沃什词典》,等等。在这一词典式的写作运动中,尤以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词典》而使这一特异的写作范式得到了最广泛的重视。逐渐地,写作者就不再把自己的词条式写作归为严谨的“词典”解说谱系。
毕竟“辞典”与“散文”属于两种迥然不同的文体,将它们熔为一炉,或者说用辞典的文体来展示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可谓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这样“革”传记文体的“命”,肯定不是为了猎奇。这种辞典式写作与传统传记在文体学的意义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在前者这一文体形式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用心和意义?去掉苏东坡一生里一些颠沛流离的过程,用关键词的方式凸显他生命的“重中之重”,也可以满足读者“词条式”地理解苏东坡的一个侧影,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一写法给读者的阅读活动可能造成什么影响呢?很值得期待和研究。
辞典式写作,与辞典本身有些类似,辞典写作者既要维护作者笔下的词语,又要在写作中竭力去打开、解构、重组这一词语。辞典式写作,就是那个一度无法清晰说出的词语,现在,终于可以成为那些历史、感情构成的能指的所指。
清晰地说出这个词语,就是一次深度照亮。
我认为,“辞典式写作”既是向中国古代笔记的致敬,更是一种对古希腊哲人以来的思想断片写作的继承。其实,断片并非碎片,更非一地散沙,而是对思想、事件的深犁,既是生命的切片,又是对思想在场的无限贴近。对散文而言,它是人间生活和世俗情感的浓缩与超越;对随笔而言,它更是寸铁一亮的舍命挺进。断片往往是在思者毫无准备的情形下光临的,它总是以缓慢的姿态出现,让思者松弛下来,准备好盛接它的器皿。它以一个形象、一个反诘、一个断片的彰显来还原人们渴求的原处形象。时间被劝化了,空间柔软而浑圆,思想得以打开,使黑暗进一步黑下去,黑得雪亮;思想使光进一步纯粹,就像刃口上飘过的细雪……
《苏东坡辞典》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我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自我以为,《苏东坡辞典》不但是一部诗性人文之书,也是关于对苏东坡另辟蹊径的个人化解读,更是一部彰显自由的东坡风神的精神史。
在《苏东坡辞典》里展示出来的多元、不确定的、开放性的词典式写作,也有一些梦中的“神来之句”与断片式的表达。从高处着眼,这样的断片恰恰是展示苏东坡自由思想者逾越天堑与惯常叙事的一根钢丝;从近处着眼,这样的辞典式写作,开门见山地彰显了作为百科全书式人物,东坡之路的来路与去向。
2023年2月25日,莫砺锋教授在成都举行以“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为主题的演讲,我与潘殊闲担任嘉宾。临近结尾,莫砺锋动情地说:“苏东坡一生无数坎坷、无数挫折,但总是向着人生的终极目标前进,创造了一个积极有为、有所贡献的人生。作为长江最好的代言人,苏东坡生在长江边,一辈子在江湖漂泊。而他真正参透长江、参透人生,是在黄州的四年半。正是人生低谷时期,他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人生。”
那是从思想的旋涡、人生的旋涡傲然冲出,横斜天际的东坡长流!
我自问:何谓苏东坡之路?
苏东坡从官场事务里提纯有益的救世思想,从世俗生活中淬就生活真味,从历史的积淀中托举映照未来的灵智水光。他一度在入世、出世、遗世之间悲叹、犹疑和游走,在下降升腾与百折千回的过程里,他俯身民众、扎根大地的秉性,成为他曲折艰险人生的路标,构成了一条鲜花与荆棘丛生、荣耀与失落并存、才气与胆气共酿的“苏东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