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深、情重、意浓
作者: 丁伟 李齐亚 李天赐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冰心就以她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享誉文坛。在冰心构建的文学宝库里,除了光彩夺目的小说和诗歌外,其别具一格的散文亦赢得了国内外文坛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从1999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冰心全集》中可以发现,冰心的散文作品多达880多篇,可见,散文是冰心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人》初步建立起“爱的哲学”
冰心1921年发表第一篇散文《笑》,后来被收录在其撰写的《超人》(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散文集(与小说合集)中。这篇散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最早的优秀抒情白话散文之一,被称为“最初的美文”。冰心写道:“……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1]冰心利用时间、空间的顺次交替移动,通过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表现手法,依次把不同维度“笑”的镜头推送至读者眼前,一幅幅层次分明的“笑”的立体画面渐次竞相开放,它绚丽多彩、沁人心脾、令人神往,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作者采用虚实结合,动静交替,人、物、情、景有机融合的描述方式,通过几个微笑的镜头艺术性地呈现了爱之震撼人心、爱之令人神往、爱之令人陶醉、爱之令人动容。
纵观《超人》这部散文集,就犹如《笑》所构建的情感图景那样,在冰心的精神世界里,母爱、童心、自然,三个不同维度的“爱的哲学”在其纯真的感情世界里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1921年5月22日出版的《申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对这部作品做出了如下评价:“曩在《小说月报》中读冰心女士作《超人》短篇,结构大佳,写爱字在情在理,丝丝入扣,令人悠然神往。不知无母孤儿睹之,又将伴何彬墮几许伤心之泪也。”[2]在这种“爱的哲学”思想主导下的情感可谓油然而生,纯洁真挚,细致入微,连绵不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寄小读者》展现的浓浓情意
《寄小读者》是冰心的又一力作,这部书信体的散文集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群体的喜爱。在1923年初夏,冰心顺利拿到了燕京大学的毕业证书,同时她获得了远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公费留学的宝贵机会。《寄小读者》是冰心在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写给小读者的,从1923年7月的下旬起,在北京《晨报副刊》新开辟的《儿童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冰心共计撰写了29篇系列散文,直到她学成归来的1926年5月,最终由北新书局结集出版。《寄小读者》可谓作者的一本旅美通讯专集,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了她远离家乡、游学异域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足迹。1935年6月2日《申报》刊登的《文艺写作琐话》认为:“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温柔绮丽的辞藻,天真浓郁的情绪,使许多读者都不忍释手。”[3]至1941年6月,这本散文集就已经发行36版,风靡全国,备受瞩目和好评,开创了儿童文学畅销书刊之纪录。由此可见,《寄小读者》在当时的社会传播范围之广、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强!
冰心对母爱的颂扬、童心的歌唱、自然的礼赞被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有探索人生奥秘的深思,也有对故乡、大海的眷恋。在这本通讯散文集中,作者既不渲染金元世界的“物质文明”,也不仰慕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此相反,几乎每篇文章都镌烙着一位远离祖国怀抱的游子对故土的眷恋、牵挂和挚爱!字里行间时时泛起“我爱我的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的无限深情!她坦荡热烈地告诉祖国的小朋友:“我不是一个快乐而忘返的人,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我却仍是‘在客’。”她这样假设道:“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最宝爱的一切的人。”有时她模拟在祖国的一言一行“要强以华京作北京”以解“思乡”之渴。无论祖国是贫穷还是富有、落后还是先进,她都会一往情深,无法割舍,铭记于心!这份忆恋祖国的深情是作者赋予《寄小读者》中最高尚的情操和最宝贵的品德!
《寄小读者·通讯十》中这样写道,母亲“因着爱我,她也爱上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三》中,作者穿越时空,以自己再现的童心与小朋友讲着天真憨稚的童言;《通讯十三》中描绘了融入作者心中自然的、陶冶的力量。《往事(一)·七》(开明书店出版)细腻地描绘了两缸荷花在雨中的细微变化及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动,由看到红莲在大雨中受到大荷叶庇护升华到母爱主题。《寄小读者·通讯七》则用娓娓而谈的语调描述在海上行进的所见、所感、所悟、所思,既表现了对大海的深情,也传递出作者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对人类、社会与大自然油然而生的这些感性的主观印象,一旦经过作者“爱”的思索和洗礼,就自然升华为人生历程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便发散出人性的光芒,《寄小读者·通讯十九》描述道:“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很显然,柔情似水、爱意温情不经意地就已经弥漫于《往事》《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散文集之中,这是冰心散文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并成为那个时代冰心经典散文的标志性文学符号。
冰心大力宣扬“爱的哲学”,是尝试着从中可以悟出解救当时黑暗社会的一则济世良方,然而受制于当时主客观因素所限,作者染上了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冰心作品中的局限性。如果不去推翻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仅仅凭借着这种脱离社会现实的“爱的哲学”,这则济世良方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黑暗现状的。
至深的情赋予了浓浓的爱意
1931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南归》是冰心的又一著名散文集,它分归途、侍疾、佯欢、丧母、葬仪、弟归等几部分。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史专家、作家、教育家赵景深先生曾在1931年9月19日出版的《星期文艺》发表专文《冰心女士的〈南归〉》。这篇书评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她不是拿幻想的事实来娱乐我们,而是拿她的一颗真诚的女儿的心热烈地拖出来献给我们。她一方面是在苦痛的追忆她那死去的母亲,一方面却是要一些同情于她的或与她遭遇相同的人互通灵魂上的交感,这是至情至性的文字。”[4]在赵景深品读这本《南归》散文集的时候,其中一个片段的描述写得如此真实而感人,以至于让他热泪盈眶:“其中有一段甚至引起了我很大的凄怆,我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这就是她写提早过阳历新年的一段。因为她恐怕她的母亲的病,不能挨到过旧历年。所以特意提前过阳历年。在病重的母亲的床前挂了十几盏小灯笼,大家穿了新衣服,假笑佯欢地逗妈妈欢喜。但在深夜无人的时候,背着母亲,却又泪珠偷弹。”“现在明知母亲是活不长久了,做女儿的冰心却要瞒着老人家,说是她的病情有希望!这是乐中之苦,然而也是苦中之乐”![4]在深切悼念母亲的同时,冰心这样地感慨道:“人生本质是痛苦,痛苦之源,乃是爱情过重。但是我们仍不得不饮鸩止渴,仍从痛苦之爱情中求慰安。何等的痴愚呵,何等的矛盾呵!”即便如此,她仍旧还是心甘情愿,不断地反省和自责,应该“以母亲之心为心”“成为一个像母亲那样的人”。她依然毫无顾忌地承担起力所能及的母亲所赋予她的神圣使命,开始以母亲的爱心关爱一切,纵使在流离失所的战乱中“尝尽了爱的痛苦”,也依然坚信“人类是有爱的”。在人类世界中“只有爱,只有互助,才能达到永久的安乐与和平”。
这是冰心献给母亲的一曲饱含着血泪的哀婉动人的至情长歌,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重理我心上的创痕。把心血呕尽,眼泪倾尽,和你们恣情开怀的一劫,然后大家饮泣收泪,奔向母亲要我们奔向的艰苦的前途。”这段发自肺腑之言的情感独白真是字字写来皆是鲜血与泪水的凝结和升华!尽管作者正在经历着人生的痛苦和挫折,但正是怀着对母亲的这份刻骨铭心的热爱,使作者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强大,使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她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拥有的这份博爱所具备的重要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她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和追求,这一难忘的人生和心路历程在此得到鲜活地呈现和展示。
新中国诞生之后,大批客居他乡的海外游子,怀着一颗赤诚火热的心,毅然归国,报效国家。从海外回到新中国后,在时代的召唤下,冰心又一次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撰写了多篇饱含爱国主义热情的经典散文。在后来的散文集中,她无比热情地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伟大的时代,我们英雄的人民!真诚地表达了一位追求民主、进步的爱国女作家坚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拳拳赤子之心!由衷地表达了一位跨时代的老作家对新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无限憧憬,并渴望尽快融入新生活的激动心情!其先后出版了《还乡杂记》《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桔灯》《晚晴集》等作品。
结语
纵观冰心散文,其对爱的渴望、追求、体验、表达和礼赞这一主题的探讨从未中断,其对爱所持有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可谓一脉相承,连绵不断,始终如一。冰心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思索的缜密性,借助于自己情感的波涛起伏,攫取生活的片段,融入内在的深情,练就了篇篇清新隽丽的华丽彩章!奉献给读者的是用爱心和真情浇灌出的朵朵熠熠生辉的生命之花,包含着真、善、美的永不凋谢的真理之花!
冰心的散文立意新颖别致,构思敏捷灵巧。从司空见惯的平凡题材中创出新意;通过灵活多变的结构布局,写得跌宕有致;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借景寓情。冰心的散文极具时代感的丰富内涵和波澜起伏的磅礴气势,笔调轻俏灵活,既彰显了白话文流畅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也充分发挥了文言文简洁凝练、内涵丰富的优势。赵景深对此做出了如下的评价:“她的散文体还是这样的简洁、柔和、美丽,巧妙地融合了古代的诗词和散文。在她的散文中找不到十分长的[张句]完全是[驰句] 。”[5]冰心的散文绘景绘情,浓淡相宜,远近映衬,错落有致,意境高远。简言之,可以总结为六个字:爱深、情重、意浓!
冰心创作的散文大部分都是引人瞩目的美文小品,尤其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群体的欢迎,也经常被中小学校选入课本,时人称之为“冰心体”。“冰心体”具备的一个特质就是作者一贯提倡和主张的“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的文体语言实验;既有调动的音律,又不乏清新的韵味;既没有西文的生涩,又没有文言文的古奥,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调和得非常完美。所谓的“冰心体”,就是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诉说心里的话,倾诉心中的情,蕴满温柔,微带忧愁;在行云流水中充满诗情画意,在精雕细刻中追寻一段挚情或一缕幽思的意境,从而尽显清丽俊秀之风。
直至今天,阅读冰心的散文,对于如何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养成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如何培育其具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厚植其家国情怀,并树立其勇担时代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仍具有宝贵的阅读价值、文献资料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丁伟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教学部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副教授
李齐亚、李天赐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思想政治
理论教学部讲师
参考文献
[1]冰心.超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2]小松.新语——小说新话[N].申报,1921-05-22.
[3]半梅.星期文学会——文艺写作琐话[N].申报,1935-06-02.
[4]赵景深.世界女作家特辑——冰心女士的《南归》[N].星期文艺,193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