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诗歌选中
作者: 陈艳敏第一次读到梁鸿鹰先生的诗歌,发现这组诗歌恣肆明媚,活泼自由,读到的刹那有种被“惊艳”的感觉。后来听到梁鸿鹰先生的诗歌《对天真的结局严阵以待》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消息(2023年2月第1版),便毫不犹豫地买来阅读。
诗人沉浸在诗人的世界,给自我以自由、以放逐。他自如地“呼吸大山纯洁空气”,“将文字写在最初的无花果色彩上/与鸽子对话”。他写下《落日》《夜晚》《星辰》《季节》,“用行动的诗行/呼唤樱桃园的夏天”,他梦见“秋天散布赞美诗”……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诗歌将他带出现实的重围,指引他奔向天空、奔向大地、奔向原野,也使他全然地回到自己。
当写作者抵达诗心,即抵达了生命最澄澈无染的土地吧?借由诗歌,梁鸿鹰进入了他的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从心所欲,自由徜徉,在那里,他寄托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总该有所指望
比如
读五六架子书
令文章锦绣
抵远方彼处
遇多年想见未见的人
……
与满屋西红柿睡一起
深夜爬上屋顶写诗
阴山东麓放鹿种草看葵花
布袋里编织幽梦
读到这里,我有一些感动,也有一些恍惚。难以想象,这个与“满屋西红柿睡一起,深夜爬上屋顶写诗”的人,真的是那个机关报的总编辑吗?
有时候,他将思绪拉回到某个往昔的片断,某个秘密的场景,猛然间在诗里发问:“你还记得我吗”“当余晖在六月的倾诉中苏醒/请不要把我忘记”。时光遥远,记忆温柔,迷蒙中似又夹杂着隐约的伤感。
诗歌里的梁鸿鹰有着某种真挚的细腻。
他的诗歌里,有他自己的心事,有母亲,也有简·奥斯丁、苏珊·桑格格、保罗·高更、安·巴·契诃夫,母亲像井,“从来不曾枯竭/只为自己有个孩子”,“让提香、乔托、塞尚不停堆砌与涂抹/画布上留下的一切/只为证实/时光的依存”。
他的诗歌里有时光流逝,有岁月流转,有诗人绵延无尽的思绪。诗人在那里站定,默然无声。
现实嘈杂纷乱,真假莫辨,看多了世俗功利和人间冷暖的他,急切地想要逃回诗歌的纯粹与天真吧?纷扰中,他保持自我,保持静定,写下他的《决心书》。
跟随内心,他要为自己开辟一片新的疆土。置身人群,抑或独处,都活出自己的模样,宠辱不惊。
诗人的思绪是跳跃的,有时也掩藏着自己的秘密。虽然有些诗句我还无法完全读懂,但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气息和那一颗不泯的诗心,令我感触,又感动。
对于诗歌,梁鸿鹰在自序《认得与认领》中说:“人到一定时候必须认得诗,因为,诗有志于开辟的始终是一个勇敢的、不服气的、特异的新世界,承载着人类的玫瑰与星辰,大海与天空,圣洁与骄傲,自信与审思,悲伤与幻想。不认得诗,意味着你的生命中尚缺少真正发现的勇气,又一次证实了灵魂的不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