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书房: 以书香润城 享阅读之美

作者: 江苏扬州市图书馆

扬州城市书房: 以书香润城  享阅读之美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源远流长。“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可以成才,读书足以传家,读书能够兴城。对个人来说,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对于家庭来说,唯有“书声琅琅”的良好家风,才能推动“书香门第”代代相传。对于扬州发展来说,阅读能够激发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和创造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扬州是一座浸润在唐诗宋词里的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城市血脉当中,千百年来,扬州文脉绵绵不绝,书香代代相传。近年来,扬州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坚持在城市最繁华、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24小时免费向市民开放,创造更多的条件,营造更浓厚的氛围,引导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阅读融入市民生活、融入城市血脉,让“书香扬州”成为扬州发展的特质,形成扬州的一道亮丽风景,城市书房已经成为扬州的“精神新坐标”。

● 城市书房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就要坚持守正创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扬州城市书房以一种崭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搭建起了一个全民阅读文化共享平台,服务网络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覆盖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单位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扬州的城市书房从酝酿构思到启动建设,有着诸多的现实动因和长远考量。

为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和提升城市文明提供新保障。建设城市书房,不仅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名城建设,而且能提升城市品位、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更能提高市民的阅读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促进城市和谐、创新发展。

为快节奏的现代人提供能静下心来读书的阅读新空间。城市书房就是要给市民提供便捷、安静阅读的公共空间,让每天处于快节奏忙碌中的人们停下来,做到“放慢脚步,让灵魂跟上”。

为纠正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浅阅读提供新载体。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碎化了人们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城市书房恰恰具有引领深阅读、经典阅读和快捷阅读的功能。

为弥补图书馆有效服务半径和家庭书房功能不足探索新路子。图书馆虽藏书较多,但布点少、距离远。家庭书房藏书量少、读书氛围不足,且缺乏大型数据库、资料查询困难,影响持久阅读和有效阅读。而城市书房恰恰弥补了图书馆和家庭书房的不足,让市民在海量的纸质和数字资源中,享受彼此感染,相互熏陶的读书氛围。

● 城市书房建设的创新实践

彰显地域特色,打造时尚阅读新空间。城市书房作为新兴文化场馆,在建设之初就把“如何吸引读者主动入馆”作为思考方向。在选址上,扬州坚持在城市最繁华、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建设城市书房。为促进文旅融合,扬州市推动城市书房+景区(公园)“嵌入式”发展,有半数以上的城市书房位于或者临近景区、公园。在建设设计上,城市书房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和服务人群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物理空间。例如,三湾城市书房位于运河三湾风景区古运河河畔,设计上凸显运河文化的变迁,让读者亲近运河生态环境,有“会呼吸的书房”的美誉;草垛子书房位于沙头村,外形像草垛一般,书籍配送以三农知识普及、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为主,是文化助力乡村旅游、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七里河城市书房外形似灯塔,是工业遗址改造利用的产物,内部设计充满浓浓的工业风,被誉为“城市之光”;竹西·一束光城市书房,外形根据“扬州八怪”高凤翰的一幅山水画,邀请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设计师精心打造而成,黑瓦白墙,翠竹红叶,远观如重峦叠嶂,近看如泼墨山水,现已成为扬州新兴的“网红打卡点”。目前,扬州建成的51家城市书房各不相同,不论是从场馆外观还是内部设计都充满时尚、新颖之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场馆IP。城市书房选址的便利性和“外在美、内在美”的契合成为吸引读者的第一动力。

集成优势,整合书房资源平台。扬州将图书馆一卡通总分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在城市书房这个平台进行了整合,将图书借还系统、查询系统、门禁系统等与图书馆总馆业务管理系统有效集成,实现了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图书的通借通还、自助借阅图书和资源共建共享。所有城市书房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平台访问扬州市图书馆购买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30个数据库,自建6个数据库,以及总馆的100多万书目数据;同时,打通城市书房与图书总馆的数字资源下载、图书信息检索通道,实现了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协同发展。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扬州市图书馆与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听见文都,想到扬州”主题,在有声科技、文旅融合、数字文化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广泛传播扬州城市文化,持续集中扩大扬州声量,共同擦亮扬州“三都”文化品牌。在城市书房中引入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系统,含有声借阅系统、桌面听读机系统、朗读亭系统等设备,同时对接喜马拉雅后台大数据系统,通过有声科技、数字文化及海量内容优势,进一步提升扬州市城市书房阅读功能。

智慧服务,营造主客共享新体验。扬州城市书房以物联网、RFID无线射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所有图书在总分馆、城市书房之间通借通还,就近借还,并引入“智慧城市书房”为载体的智能阅推系统,查阅图书、城市书房的实时信息,实现“一站式阅读体验模式”;在借还书、电子阅读过程中,智能阅推系统即时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书目或活动,为提升采购精准度及资源利用率,实现“你选书,我买单”的线上荐购,配以智慧配送系统的“扬图速递”服务,精准配送到家或者书房,实现“精准购配送服务模式”;同时,以手机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方式,形成了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扬州市在城市书房个性化打造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共性的提炼总结,通过制定地方标准的方式将成果固化。2019年,标准化、特色化的扬州市地方标准DB3210/T 1024—2019《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运行服务规范》出台,内容涵盖服务资源配置、运行安全、服务要求等12大类标准。标准中坚持“主客共享”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一系列的休闲服务。一是采用智能进入系统,二是旅游信息服务功能的叠加,三是拓展图书外借功能。游客可以通过支付宝信用积分免押金借书,为过夜游客提供图书外借服务等。城市书房“主客共享”的服务理念和“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在实践中证明是成功的,据扬州市图书馆统计,2022年图书馆(含城市书房)共接待读者200万人次,接待量较2021年翻了一番,其中城市书房接待读者占比75%以上。

塑造品牌产品,形成扬州特色新名片。文化场馆旅游功能开发产品为王,城市书房自建设之初就有强烈的品牌意识,设计统一的LOGO并在所有城市书房、指示牌中应用。在近年的持续开发探索中,衍生了一系列的“扬图”产品。

一是打造扬州特色的图书馆文创产品。2019年,扬州市图书馆正式注册“扬图城市书房”和“扬图文汇阁”的商标,与扬州地方优秀设计团队共同研发了一批以书房LOGO、书房简笔画设计为主的文创产品,同时,市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正在挖掘馆藏古籍的文化元素,用现代手法演绎出古代文化工艺的魅力。文创产品的开发有效带动了文旅消费,为文化的价值实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是将人气阅读活动移植到城市书房。《扬图讲堂》自2006年开办,17年的时间里邀请了纪连海、于丹、马瑞芳、罗援、徐光裕、王立群、郦波等近百位名家大师做客主讲,打造成扬州人的“百家讲坛”。近年来,市图书馆将部分讲堂、名家读书分享会等人气活动下沉至城市书房,市民游客通过微信预约订票即可参加活动。泰州、镇江、南京等周边地区的居民为了现场聆听名家讲座赶来扬州,成为一票难求的阅读品牌活动。

三是打造智慧旅游导航平台。开发“智慧城市书房”文旅融合项目,深度挖掘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运用科技化手段,将地方人文资源数字化、系列化,并运用到线上旅游场景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新的VR旅游场景和视听服务,游客在书房即可了解全城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也打造了多元化的阅读新体验。

四是开发城市书房研学游。近年来研学旅游市场火热,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研学旅游人数达到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人均消费3117元/次。城市书房紧跟热潮,将文化小讲堂、非遗零距离体验等活动引入城市书房,在暑期策划推出了“诗渡瓜洲”“儒风传千年”“书香扬州”等12条研学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在扬州游有所学,游有所感,乐在其中。随着城市书房功能的不断拓展延伸,城市书房不仅仅是一个具象的文化场馆,已经成为饱含扬州特色,代表文旅融合、贴心服务的产品形象。

多方参与运营,打开共建共享新局面。财政拨款的公益性文化场馆运营经费有限,如何降低财政投入,形成文化场馆可持续发展运营的“造血”机制值得探索。近年来,城市书房在建设运营中,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共建”的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征求民意科学选址。在书房选址时充分征求民意,通过报纸、电视、自媒体发布城市书房建设选址征集,让广大市民群众建言献策,实现科学合理布点。同时,也借此向全社会寻求合作伙伴,寻找共建主体。

二是增加社会资本有效投入。在建设时,通过资源互补、签约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具体由市图书馆提供设计方案、系统设备、图书配送、后期维护等,合作方提供场地和基础硬件设施。例如,STARRY咖啡城市书房由市图书馆与STARRY咖啡馆联合打造,实现了品阅图书与品味咖啡的结合,实现资源互补。华建上院城市书房、绿地城市书房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弥补社区文化设施缺位。据统计,“城市书房”自建设以来争取到社会各界投资3000多万元,有效降低财政投入成本。

三是招募义工参与管理。市图书馆建立城市书房志愿者服务机制,面向书房附近的社区、高校招募志愿者,统一进行图书借阅业务和旅游推广培训,让志愿者成为城市书房运营的“管家”和“服务员”。城市书房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有效降低了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保障了城市书房的可持续发展。

规范管理,创新书房管理新模式。扬州在规划建设城市书房之初,在市图书馆总馆专门成立了分馆管理部、图书配送中心,全市所有城市书房建设都实行统一业务建设标准,统一的LOGO标识、主体设计风格和内部功能设施标配,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六统一”,即:图书资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工作人员统一培训、统一指导,服务流程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同时,根据城市书房建设运行的实际需求,扬州市图书馆编制了《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运行服务规范》,内容涵盖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运行服务的术语和定义、职责、选址、设计、服务资源配置、物流配送、设备系统维护、阅读推广、志愿者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考核与监督等12大类标准,于2019年6月18日成为扬州市市级标准,在此基础上,扬州市图书馆继续提炼总结,修订省级地方标准,并于2023年7月正式公示。省级地方标准的出台及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完善现有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标准,推动城市书房的智能化程度、精细化管理和品质化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对全省的城市书房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和借鉴意义。同时,扬州市图书馆联合温州市图书馆共同完成《公共图书馆服务自助服务规范:城市书房》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书房建设、书房服务标准化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不断提升城市书房运行管理效能,积极开发城市书房的旅游功能,为推动城市书房服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聚焦立法,打造城市书房“扬州模式”。城市书房是扬州新的文化名片,是建设书香扬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固化、推广我市城市书房好的经验做法和切实解决当前城市书房在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系列突出问题,扬州市图书馆积极推进《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的立法工作,于2021年11月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立法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建立了专家组、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条例的起草工作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立法原则,对条例的基本概念、制度体系以及相关具体措施内容,进行集体研讨修改。草案起草工作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工作原则,通过网上公开征求意见、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调查、专家评审等方式,最终形成《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于2022年8月30日经扬州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2年9月29日由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