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城市创新的基石
作者: 王京生 周国平 葛剑雄 尹昌龙
2021年11月21日开展的深圳读书论坛活动,由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龙担任主持人,邀请了国务院参事、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及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王京生,哲学家、文化学者周国平,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三位嘉宾,围绕“阅读与城市创新”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对谈。
阅读对城市的影响,以及上海、深圳两地文化活动的比较
尹昌龙:非常高兴能跟三位大咖就读书活动的相关问题进行对话。先请问葛剑雄先生,上海和深圳都是比较年轻的城市,您觉得上海文化和深圳文化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另外,正好赶上深圳读书节,您觉得读书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促进?
葛剑雄:两地文化的比较,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上海与深圳都是移民城市,不过上海这个过程进行得相当早,深圳比较晚一点,深圳现在移民和移民后代所占的比例比上海还要高。从这个角度讲,我在深圳看到了上海曾经花100多年走过的路程,而深圳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另外,上海的移民相当大程度上是被动的,而深圳移民是相当主动的。深圳的移民,往往有很明确的目标,是进一步的发展。深圳文化活动包括读书月,与上海比较起来,我觉得起点比较高,而且相当开放,有很多新理念,包括举办读书活动的方法等。再一个,深圳各种文化活动,如读书节、书展,主体读者是本地的,而上海的书展读者是全国各地来的,深圳读书活动本地读者参与程度要比上海更大。
我一直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求知,而且是人生的需求,为了知识,是为了价值观念,为了生活的目标,为了人生的乐趣。从这点上讲,我认为深圳的读书节以及深圳所倡导的读书理念,包括对图书馆的重视,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
尹昌龙:我关注到王京生部长不仅倡导读书,自己也在写书,有一本书叫《创新市场论》,这本书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全球一些著名的湾区进行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创新,那么深圳有没有实力和资格来作为创新分析的样本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王京生部长认为全世界创新活力最大的地区,大体上都是读书人口、读书比例非常高的地区,这两者之间是偶然还是必然?
王京生:讲到创新,我从五年前开始研究中国的创新,而采集的对象是全国106个城市,包括所有的国内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为了筹齐100个,我们还选择了部分三四线城市,是立足全国比较城市创新发展的各自的特点,并对创新的优劣做一些评价。说到底,创新最终是一个市场行为,如果创新市场不发达,一是创新不可持续,二是不可能形成全民创新这样的热潮,中国也不可能走向创新型国家,所以培育一个创新市场,是走在创新路上首先要重视的。通过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深圳是创新之城,创新市场比较发达、比较全面,是正在发育的一个大市场。从各种指标来讲,深圳都是全国最强的市场。无论是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各方面。以知识产权来讲,2020年深圳PCT的申请量是2.02万件,连续17年,深圳已经走在全国PCT总量的第一。还有一个大家可能想不到,深圳大学2020年的PCT申请量是252件,高校排名全国第一,世界第三!
创新和读书的关系太密切了。我曾经讲过,世界上凡是阅读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以色列在全世界创新排在首位,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我们中国人年均读书4本,日本排在第八位,美国排在第十一位,北欧像瑞士、瑞典、挪威读书都是很多的,而这些国家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阅读既是创新的发动机,也是创新的一部分,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奠定知识基础,只有阅读才能够有所想象、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且通过阅读去找寻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建创新城市、创新国家,离不开阅读这个基础。
尹昌龙:周国平老师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为什么选择人们不知道的坪山来当图书馆馆长?
周国平:我是2019年初开始担任坪山图书馆馆长的,2018年吴筠副部长时任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她一谈我就同意了,觉得在吴筠领导下做这件事情,一定会做得非常高兴。我是爱读书的人,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图书馆是我人生梦想开始的地方,也可以说我人生的道路也是从图书馆开始的。我从小喜欢图书馆,我们家住在图书馆对面,在图书馆坐下来,大家埋头看书,书架上全是书,有种神圣的感觉。我是一个图书馆的受益者,所以有了这个机会让我来回报,我很高兴。我非常喜欢深圳,当时“深圳市民大讲堂”活动经常请我来参加,那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在深圳办活动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读者非常热情,这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读者爱读书,也爱读我的书,这里面带着情感。坪山又是一个新成立的行政区,而且我接触到的干部都是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充满活力,所以我在那里当了这个馆长。
两年来,我在这个平台上确实把我想做的一些事情做成了,包括要举办的“书话坪山”的发布会,“书话坪山”这个会客厅是坪山图书馆的一个品牌,其实在我来之前,吴筠副部长已经开始做这个活动,我延续了下来,包括请学者作家做讲座,我在那里举办了一个活动——和周国平共读一本书,这个活动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和大家一起从西方哲学史开始,先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伯拉图的《理想国》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等。我带大家学习的时候,要求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交上来后,我会选择写得比较好的写点评,这个事情我做得比较认真,和读者进行互动,这个事情一直坚持在做。
设计与创新与城市、个人、发展的关系
尹昌龙:深圳读书月今年有一个活动是深圳和南京进行对话,南京是文学之都,深圳是设计之都,深圳同时也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在对话时候,有一个话题是设计和文学有没有关系?设计之都跟深圳读书月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读书能给一个城市赋能,读书对普通人的人生怎么赋能,有什么促进,先请王京生分享一下。
王京生:这个问题我是外行,但是在深圳读书月期间,我们曾经有两句口号,在座的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第一句话叫“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这是我当时在第二届读书月的时候提出来的。为什么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简单说,第一,就是阅读是人的基础文化权利,而且是满足所有人的文化权利。政府必须保证每个人的阅读权利。第二,一个城市阅读好不好,直接涉及城市尊严,一个爱学习的城市会受人尊重,而不爱学习的城市,再有钱再发达也不会让人真正尊重,所以文化真正从阅读开始。第二句话叫“文化深圳,以创意为代表”。设计是创意的核心,深圳在设计方面之所以领先一步,是因为这个城市充满了想象,所以我们在确定深圳文化立市战略里面提出建成“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为什么呢?如果说小资一点,图书馆之城书声琅琅,钢琴之城琴声优雅,设计之都创意无限。
周国平:我呼应一下王京生部长,讲创新,设计里面最重要就是创新,挑战有没有创造性。创新和阅读的关系,我首先想提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孤立单独的创新能力,有没有一个学校的课程可以教你怎么创新?没有。创新是不可教的,这种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你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包括独特的个性。像这样综合的素质,有没有一门课程让你一下子得到这些东西?答案是没有。那么怎样来培养这样的素质?一方面,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阅读;另一方面,我觉得教育很重要,我特别赞成“双减”,整个教育的体制应该往能够培养真正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样一个方向发展,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好奇心,保护好奇心,激活想象力,鼓励独立思考,为不同个性发展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葛剑雄:我这几年一直考虑一个问题,并有了一个答案,就是人类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今天讲的文明,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科学与人文;一个是精神与物质。我们今天有一个好的创意,更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文方面。提升人文水准,得到人文享受,促进城市发展,读书起的作用最大。
深圳未来读书活动的重点
尹昌龙:刚才三位老师在谈话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尊严、自由、幸福,这也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三个境界。深圳的读书活动今年是第二十二届,读书月往下该做什么?办读书活动未来的重点是什么?从外面的视野看深圳,可能比深圳人看得更清晰,请周国平老师分享。
周国平:回答好这个问题要做研究。我认为,深圳作为文化城市来说,虽然是新兴城市,积累已经很好了,要依托这个积累发展、传承下去,关键要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这个时代的需求对接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大部分人把时间消耗在手机上,这是没有办法的,既要大声呼吁纸质书很重要,经典书很重要,也要面对现实,我想我们在继续发展这些品牌活动的同时,怎么样做一个小小的转型,就是要把网络媒体上的阅读做好,做出一个高品位又能普及的方式,我觉得这是对阅读时代的贡献。
尹昌龙:据说美国国民每天手机拿起、放下总共24次,我自己做了统计,远远不止24次,手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确实需要作出评估,周老师讲的并不是回避网络,而是提出怎么在网络时代提供高质量的阅读。
葛剑雄:我当过7年的图书馆馆长,记得当时上海曾经开过一个国际图书馆馆长的论坛,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会长在会上发言,他说我们传统的图书馆很快将消亡,未来是数字化的阅读代替,我当时认为不会这样。首先,网络上很多是碎片垃圾,你真正想学好某一门知识,仅仅靠刷屏是不够的,网络、手机将成为很有效的学习手段,但不能被商业利益左右或编乱造,至少保证正确性,而不是貌似知识的垃圾来代替。更重要的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我们仅仅有科学就不要人文了,大家的观念、信仰,我觉得主要靠读书。我们的先贤,包括提出复兴传统文化,如果离开了读书,我们怎么能够了解习得,我们怎么能够传承呢?回到刚才讲的创新靠什么,还要靠科学技术,加上人文的因素就可以产生无限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我们深圳的读书活动,包括书展和阅读节要更多侧重人文方面,更加关注人文素质,满足大家的精神追求,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双区驱动时代,未来文化战略是什么?
尹昌龙:深圳在双区驱动的时代,未来文化应该走什么样的战略路线?
王京生:最近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香港宣布要建北部都会区,一共1100多平方公里,除了海域面积和岛屿,拿出香港现在土地的1/3,也就是300平方公里来跟深圳对接,我认为这是香港地区向深圳的友好对接。还要建90万套房子,北部要居住250万人,这甚至超过香港的1/3。原来是往南再往南,而现在北部都会区将和深圳的7个口岸完全对接,这给深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简单地说,如果当年建立特区让深圳开辟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就是要在这个大平台上,让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排头兵走出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而这里面涉及到的文化建设。中央给深圳下达的文件涉及到文化最根本的内容是要把深圳建成全国的文明典范城市。什么叫文明典范?什么是世界承认的世界典范城市?我们要研究这个大的问题。文明典范城市,我理解是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怎么样能够发扬,把中华文明真正复兴起来,我们要比过去更辉煌。文明典范城市怎么复兴?中华文明,一定要带头,而且要做到真正让人信服。深圳提出文化立市战略,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所以从这点来讲任重道远,要抓住核心不放松,同时满足市民的文化权利,这永远是我们的一大支柱,通过我们城市弘扬祖国的文化主权,所以我认为这些必须从大的战略进行考虑。
讲到读书月,刚才两位老师提了很好的建议,无论从设施上、对大家阅读的追求和引导上,以及处理各种阅读关系上,讲得非常中肯,但是我觉得有几个是城市必须做的。一是必须重视对城市阅读立法的重新回顾,深圳的阅读立法已经有五年多,立法以后,结果怎么样,落实情况怎么样,政协人大必须检查深圳阅读立法落实的情况,只有法律的保护才能让城市阅读,能够让政府时时刻刻服务于市民进行阅读。二是从设施上,图书馆不光是今天我们阅读的场所,也是我们城市学习的发动机,我们有1000多个图书馆了,现在有6大书城,正在建第7个,一区一书城,没有中心书城,深圳不可能获得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因为看不到城市阅读的热情。十大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目标非常大,要继续落实好。
另外,读书月创造了那么多品牌,要好好在现有的品牌基础上进行提炼,我注意到今年创造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品牌,就是把每个区都作为读书月的分会场,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深入打造其他品牌,包括“在历史的天空下”,能够请到大师级的人物给我们指导,这个品牌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我们还有130多个阅读组织,怎么发挥其作用,值得大家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