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阅读历史上从朗读到默读的革命
作者: 杜恩龙摘要:从朗读到默读的革命是一个缓慢的历史发展过程,涉及很多方面,这一革命不是默读替代朗读,而是彼此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朗读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本文回溯了欧洲阅读历史上默读代替朗读的革命,这场革命持续时间很长,开始于公元4世纪,到9—10世纪基本完成。通过默读的优缺点的分析,指出默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阅读行为,但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仍然具备重要的价值,值得当代借鉴。
关键词:欧洲阅读历史 默读 朗读 阅读速度 共读
欧洲阅读历史上默读代替朗读的革命进行回溯,朗读作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前后持续了4200年,而默读的历史相对较短,仅仅有1200多年。究其原因,除了人类文字自发明以来都是有声音的以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在欧洲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社会识字率很低,图书总量十分有限,一人朗读多人听读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默读取代朗读成为主流阅读模式的原因是多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朗读与默读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并存关系,只是在整个阅读行为中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阅读革命,是由朗读过渡到默读的革命,是一种阅读方式大革命,这场革命持续时间很长,开始于公元4世纪,到9—10世纪基本完成,是一次重要的阅读革命。
默读的出现与普及
人类最初的阅读都是朗读。语言的发明早于文字。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医院的神经学家特伦斯·迪肯(Terrence Deacon)在1989年发表的《人类进化》(Human Evolution)一文中主张人类语言已经有200万年的历史。纽约大学考古学家兰德尔·怀特(Randall White)认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出现在3.5万年以前。尽管关于语言产生时间的观点有巨大差别,但是,语言的历史比文字长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看来,文字仅仅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口耳相传,没有阅读,阅读是文字产生之后才有的行为。
从人类发明的所有文字种类来看,它们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都是有声音的,都是能读出声的,在阅读时需要发出声来。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当然应该是有声音的。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欧洲的字母文字无不如此。早期的文字口头特征十分明显,“在早期社会,书面文字即口头文字。”“从苏美尔人最初的刻写板开始,书写文字的目的就是用来大声念出,因为这些符号隐含有一种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仿佛就是它们的灵魂。”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大概都经历过听读的阶段。除了文字本身是有声的这一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文字被发明出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不识字,只有高级祭司、王室成员、一些专业抄书人识字,社会上大多数人需要借助他人的阅读来享受图书带来的知识与乐趣。在苏美尔人那里,书记员不仅负责书写,而且负责朗读。“不识字的上司或赞助人,无论是建筑师、天文学家、商人还是传教士,都经常吩咐书记员读东西。”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古埃及的书记员曾这样吟诵。在他们看来,‘阅读’就是‘朗诵’。从有文字记载的大部分历史来看,阅读就是说话。”
书记员的阅读见证。从“阅读”词义上来看,可以看出早期阅读都是朗读的情况,埃及语中的“阅读”就是“朗读”的意思。“古埃及的阅读同样也是一种口头行为,具有双重特征:其一,书写被认为是视觉语言;其二,所有的阅读实际上都是书记员兼见证人朗读的一个过程。”“同美索不达米亚一样,埃及的书面通信也不是我们今天所知的阅读,而是一种口头媒介的正式见证。……‘真正’的信息不在写着楔形文字的泥版或者莎草纸信件之中,而是在最终的口头传达过程,即由书记员给收信人朗读信息。”在两河流域、古代埃及仅仅是写在泥版上、纸莎草纸上的文字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书记员的朗读,才可以准确表达意义。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对于阅读书信、文告以及其他政府公文的人来讲,书记员不仅是朗读人,还兼有见证人功能。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讲,文字本身是不重要的,书记员读出来的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他们想知道的。
在古罗马社会,尽管文字书写具有重要的职能,但是“罗马社会基本上仍以口述为主,依然认为阅读只是一种附属技巧,而不是一项主要技能。”
社会识字率低,图书总量少,一人朗读,多人听读,为不得已的一种方法,不支持默读行为。中世纪以前,包括中世纪,社会识字率低,就连王公贵族都目不识丁,被动地听他人阅读是中世纪阅读的普遍现象,同时,贵族不认为有识字的必要性。“事实上,希腊的娼妓和许多女奴完全可能识字,而典型的女贵族,也就是经常让女奴为自己诵读的那些女贵族,却不识字。”这样的女贵族在整个贵族群体中具有代表性,不是个案。
在古罗马,只有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少量几卷书。“从埃及进口的莎草纸主要用于记录账目、档案、正式文件和官方决议的终稿。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可拥有完整的莎草纸书卷,收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例如,在庞贝和海格立斯(Herculaneum)两个城市,多数最富有的人家里也只有几部书卷,因为当时莎草纸实在太昂贵了。”
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图书是少数人的特权,一般民众无法借到图书,听他人阅读可能是唯一的阅读方式。“在中世纪的世俗世界中,聚在一起聆听朗读也变成必要的日常活动。印刷术发明之前,读写能力并不普及,书本仍属于富有者的财产,为一小撮读者的特权。虽说这些幸运的主人公偶尔也会把藏书借给他人,但却只是借给同阶层或家族的少数人。一心巴望熟悉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作家的一般民众,其聆听、背诵或朗读的机会可能远大于将珍贵书籍一卷在握。”
公元9世纪瑞士的圣加仑修道院,藏书只有400册,公元12世纪法国的克卢尼修道院,藏书也只有570册。致力于创建基督教世界首屈一指图书馆的梵蒂冈,到公元1455年才收集到5000册书。英国文艺复兴奠基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约1340—1400),有60本藏书,在当时已算得上不多见的藏书家了。在这种情况下,朗读有利于图书效益的最大化。
古代“阅读”疗法是听读。阅读疗法历史悠久,“古时的医生甚至会开出‘阅读’处方,让病人调养心神。当然,这类处方几乎全是要求病人听别人‘阅读’的。”听读的前提,是由他人来提供朗读服务。
公共图书馆人声嘈杂。在默读未出现或未流行的时代,无论是亚述巴尼拔国王的泥版书图书馆、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帕珈马图书馆,还是迦太基、罗马图书馆,都是人声嘈杂,读者大声朗读,远没有今天图书馆的鸦雀无声。
默读的出现。由于朗读的习以为常,默读刚开始出现时被看成是一种奇怪的行为。公元383年左右,后来被尊称为圣奥古斯丁(354—430年)的奥勒留·奥古斯丁当时还是一个青年,是一位拉丁文修辞学教授,在罗马教书。384年他在米兰时前往拜访城市主教安布罗斯(339—397年),他吃惊地发现安布罗斯竟然读书不发出声音,也就是默读。这对奥勒留·奥古斯丁来说十分奇怪。奥古斯丁写到:“他的眼睛扫描着书页,而他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但他不发出声音,他的舌头静止不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接近他,访客通常不需通报,所以,我们来拜访他时,常常发现他就这般默默地阅读着,因为他从来不出声朗读。”据《阅读史》的作者加拿大人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观点,这是西方阅读史上最早的关于默读的记录。“这种阅读方法,这种沉默专注地盯着书页看的方式,在他的时代仍属不寻常之举,因为当时正常的阅读方式是大声朗读。即令默读的例证在更早前即有迹可循,一直到10世纪时,这种阅读方式才在西方普及。”
在公元初年,朗读广泛流行,有益于思考和记忆,默读不为人所知,“由于在纪元之初的西欧国家,人们往往是大声阅读,所以当奥古斯丁看到他的老师圣安布罗斯默读的时候感到很奇怪。文学最初是作为一种记忆手段,帮助人们回忆所听到的事情。文学文本基本上都是被吟诵或者小声念出,以便于人们进行思考,更好地记忆,因此,默读在当时还不为人所知。在琉善、苏维托尼乌斯、贺拉斯、奥维德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里,都证实了在古代默读是很不同寻常的。”
其他早期默读行为。从上文可知,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不排除有更早的默读行为。事实上,确实是这样,默读的发生时间要比安布罗斯更早,早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有了,要比安布罗斯的默读行为早700余年,“欧里庇得斯的《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公元前5世纪)一书写有这样的内容:忒休斯(Theseus)默读亡妻的信。阿里斯托芬在《骑士》(Knights)(公元前5世纪)中描写到,狄摩西尼默不作声地看着一位预言者送来的书版,其内容让他惊讶不已。普鲁塔克在《传记集》(Parallel Lives)(公元前4世纪)中描述说,亚历山大大帝默读母亲的来信,他的这一能力,站在一旁的士兵看在眼里,为之诧异。”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默读行为,具体到最初的默读行为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现在已难以考证。不过,总体来讲,都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行为。
默读的普及。具体到默读代替朗读的时间,学界争论较多, 新西兰阅读史专家斯蒂文·罗杰·费希尔主张是中世纪,但是中世纪前后一千年,具体时间究竟是何时,是开始,还是中间,还是结尾,作者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到了中世纪,默读基本上代替了大声诵读。”根据加拿大阅读学专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说法,基本上在公元9—10世纪,默读得到普及。但是,并没有代替朗读。
到了公元9—10世纪,默读在修道院誊写房已经很普遍了,并且成为一种规定。“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在此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通常是以口述或是对自己朗读的方式来进行。有时候,会由作者自己或一位‘发表者’来口述这本书。”
由此可以想见,在9—10世纪以前的社会里,朗读是一种普遍的阅读方式。
默读的优缺点
默读让人更加专注。“在公元2世纪时,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论标准》(On the Criterion)一书中说,有时候,人们要努力专注时,会以默念的方式阅读,因为发出声音会造成分心。”
默读更加轻松。默读让抄写人员的工作变得轻松许多,“8世纪时,有位不知名的抄写员在对抄写工作作结论时写道:‘没有人可以了解其中的辛苦。三根手指抄写,两只眼睛看。一片舌头朗读,浑身都在劳动。’抄写员工作时,其舌头就一边说着话,清晰念出正在缮写的文字。”由此可以想见,默读的推广一定大大减轻了抄写人员的劳动强度,他们不必再每天口干舌燥了。
默读让读者的阅读也更加轻松,不再有口舌之劳,为了适应默读的需要,图书的文本还专门作出了调整,“到了10世纪,为了让默读者更加轻松,文本(譬如说《圣经》的各书)主要章节的开头几行常常用红墨水写成,就跟文本以外的红色解释文字rubric(源自拉丁文的‘红色’)一样。”在朗读时代,这些内容往往不需要特别加以标明。单词之间的间隔和标点符号也在这个时候渐成气候。
朗读过程是由嘴、耳朵、眼睛联合参与的过程,默读让读者可以静静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更加专注,而不用再发声,减少了口舌之劳累。默读过程不再有嘴和耳朵的参与,成了眼睛的独角戏。
朗读是三维的,朗读必须发声,多了一个信息维度,对于大脑来说既有视觉区的活动,也有言语运动区、听觉区的活动,而默读是阅读的二维时代,眼睛只盯着纸张平面即可。朗读和默读对大脑刺激维度和强度都不一样。此外,朗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默读的速度。
不干扰他人,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比较安静,在公共场所不干扰他人,在图书馆、车站、广场等场所默读有利于公共场所的安静。这也成为现代人的文明习惯。
默读速度快,朗读一分钟一般在200字左右,而默读一般一分钟不少于300字,快的可以达到每分钟500字,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快速浏览。朗读无法做到这一点。
默读不能多人共读。由于图书书页面积的有限性,只能供单人默读,不能多人同时共读一本书,在图书短缺时代不利于阅读的推广,不利于图书功能的最大呈现。这可能并非默读不流行的原因。只是从后人的角度来观察默读存在这样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