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为中心的竟陵派理论探析

作者: 马小东

摘要: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个性的逐步解放为背景,围绕竟陵派领袖钟惺的“活物”论、谭元春的“幽深孤峭”论,分析深受竟陵派理论影响的万时华的“玩”论和张岱的“自出手眼”论,总结这批作家以读者为中心的诗文阅读、鉴赏、品评等文学接受活动的特质,提出这些理论促使文学活动由独断向对话演进。

关键词:读者为中心 文学接受 服务理念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离不开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而完整意义上的互动与自主性有极大关系。

20世纪60年代,西方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论对读者自主性问题已有深入探讨。早在明朝中后期,读者自主性理论就已经彰显,由此推动了文学活动的注意力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究其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大众对于个体自主性感受日益增强,竟陵诗派正是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派。竟陵派强调作者个性的张扬,十分重视读者自主性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中心或决定作用。一些读者祖上或为官或为名门望族,他们与竟陵派领袖有过诗文往来,受竟陵派影响深远,注重超越他人理论的局限,关注“我”这一类读者在诗文阅读、鉴赏和品评等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中心作用或表现出的强烈个性,由此形成明朝中后期以读者为中心的、各具特质的文学接受理论,助推了读者自主性群体特征在文学活动中的形成,某种程度上促使文学活动由某派、某家的独断向对话演进,对于当下公共图书馆读者第一理念的践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个体自主性发挥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接受理论,首要强调个体自主性的发挥。钟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因与谭元春合著《诗归》《古诗归》而名声大振。其诗论因追求“深幽孤峭”“孤怀单绪”和“别幽奇理”,有别于当时的拟古文风。他认为作诗应追求深刻、变革和创新,不应将肤浅、狭隘和熟知的事物入诗,根本上来自于对个体自主性的尊重和发扬。个体自主性的核心要义是发挥个体精神作用,创造具有灵性、充分抒发个体胸怀和志趣的作品。强烈的个体自主性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批评风格。B·R·郝根汉认为,自我来源于内省,自省能使自我意识得到传递和彰显。钟惺抓住了个体内省对于自我确认这个关键,所以才有其猛烈抨击拟古作诗的行为,这既符合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个体觉醒的客观要求。

一是从活水源头进行阅读创作,有助于文本等存在的经典化形成。“诗言志,歌咏言。”[1]个体自主性的产物因为有所区别,价值各异,有助于形成经典。钟惺的《诗论》之所以流传下来且受众很多,原因之一在于他抓住了诗歌是变化的事物,是个体自主性的产物,是活水源头即“活物”这个根本。其《诗论》肯定汉至宋代,评《诗》者广泛存在于官府和民间,且评说不一的客观存在,并没有将《诗》的评价局限于一家一言,这对于评论者、阅读接受者自主性的尊重和发挥非常重要。正因为不同时代不同读者对《诗》有不一样的解读和再创造,其内涵才会不断丰富,才有可能形成活生生的经典。

二是从个体知行合一观践行,有助于群体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方克立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2]。钟惺在选诗时不迎合大众选诗口味,将风格偏于清瘦淡远的唐诗剔除在外,就体现了这个理论。这对于公共图书馆读者个体自主性挖掘、群体性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启发意义。钟惺在《浣花溪记》中,抓住个体想象力布景、导入,开篇点名“成都南门”“万里桥”这两个成都人熟悉的地点,戛然而止,继而用“如环、如玦、如带”概述美景,由此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在《诗论》中,钟惺将《诗》的研究从经学领域引入受众较广的诗学和文学范畴,客观上促成了风靡海内的群体性阅读习惯的形成。

三是从培育个体真性情出发,有助于打通作者和读者的认知。个体自主性发挥必须尊重个体的真性情,由此才能快速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和目的,更好地为其提供优质文本。谭元春是此方面的代表。其诗讲求“本色”,力推“诗者,性情之物”的理论主张,其诗“山性与人性,所合在依稀。澄复阅来久,每爱独往来。”[3]是作者真性情的体现。他在写作和选诗时,用真性情完成文学接受的整个有机过程,这就需要读者具备丰厚学养,有助于在阅读比如《清凉寺访谢少连》等诗歌中,打通读者和作者的认知,从而产生共鸣,这是阅读要义之一。

个体自主性发挥在阅读中的实践作用

一是培养抽象思维,充分发挥自主性在阅读中的创造作用。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接受理论,必须注重个体自主性在阅读中的实践作用。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对“无用”的抽象思维不够重视。抽象思维的好处是能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功利性目的,这对于非功利性阅读很有意义。功利性阅读以实用性为目的,容易跟风,很难产生正解的阅读,从而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和价值观。读者阅读应该在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文学鉴赏、漫阅读方面下功夫,调动读者对阅读的兴趣。鉴赏要围绕文学意象、情节、结构、意境等深层次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以吸引更多读者深度参与。

二是培养消遣式阅读习惯,充分释放自主性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非常严肃的阅读其实很难真正激发个体自主性以及阅读兴趣。万时华是竟陵派的领袖,其“玩”的理论主张就是消遣式阅读。他在评价《诗》时,一改经学式严肃的评价方式,在用词上喜欢用“玩”字。例如对《王风·君子于役》《小雅·出车》等作品的评价,首先贯以“玩”字,使品鉴者的个性特色更加明显,这是对《诗》传统经学式阅读、鉴赏态度的完全颠覆,也是对严肃性阅读意识和习惯的一种挑战。其次,万氏强调“偶动”式的阅读和鉴赏体验。联系《诗经偶笺》的形成过程,他认为此书为自己闲居时偶有所得,随手记载,义类不深。“偶动”是读者的“偶动”,是读者与作品的一种不经意间、放松式的心灵感应。只有经过“我”这个特定读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等“偶动”行为,才能实现读者个体对文本解读的主观作为。再次,作为读者,万氏将味觉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在评价《邶风·柏舟》《卫风·伯兮》时,将“酸”等词创设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在《邶风·柏舟》的评价中,将因自知饮痛,却恰似口含极酸之物难以言说的痛中之痛描摹得淋漓尽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充分体现了读者自主性调动的积极作用。

三是培养直抒胸臆的创作习惯,充分彰显自主性在阅读中的实践意义。阅读者自主性最有力的实践是将理论主张付诸于创作。明人张岱受竟陵派影响较深,虽然推崇钟、谭二人,但又不迎合二者的创作风尚,他主张“自出手眼,不落依傍”。面对动荡现实,张氏积极参与赈灾救助,直抒胸臆,创作出《丙子岁大疫祁世培施药救济记之》《百丈泉》等个性特征鲜明的现实诗歌。这些备受读者欣赏的现实主义诗篇,和杜甫的很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能直面现实,敢于直接表达内心所思,和读者追求真实的阅读目的契合,因而能获得心理慰藉。在诗歌鉴赏和选评中,他主张“独取冰雪”之文。这些诗文不以他人好尚为好尚,是具有独特定识与定见的骨气和神气,否则,他认为其诗不佳。在张氏这里,无论鉴赏、选评,还是创作,自主性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钟惺、谭元春、万时华和张岱,作为读者,他们从特定的“我”这一类读者出发,深刻阐释、践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接受理论,同时在个体自主性践行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并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产生了群体效应。

注重从个体自主性的完善、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深度思考阅读效果评价。首先,阅读推广者要倾心、热心、真心阅读,带动、影响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只有阅读推广者成为真正爱读书之人,让阅读赋能,才有带动、影响他人的可能。其次,图书馆管理员要学会阅读中所需的很多技能,才能对文本的解读更全面,才能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只有个体自主性得到充分尊重和诠释,群体性阅读认知才更容易建立。特别是从个体自主性思维、创造力、天性的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创造出一套适合的阅读推广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者系甘肃平凉市图书馆馆长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 王文生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

[2] 方克立. 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01.

[3] 谭元春. 谭元春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95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