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倡导老年阅读 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

作者: 刁海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积极倡导老年阅读,让老年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全民阅读工作重要部署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民生小目标,也是国之大关切。

● 倡导老年阅读的重要性

倡导老年阅读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对老年人而言,阅读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涵养浩然正气,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提高记忆力和语言表达流畅度,促进心理健康,对抗孤独感,改善睡眠质量。可以说,阅读是老年人益寿延年的良方,积极倡导老年阅读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破解我国面临的长寿不健康难题,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倡导老年阅读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事关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福祉,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指向之一。对广大老年人而言,阅读是积极养老的一种实现方式,而且“老有所读”既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提升“老有所医”的效果,拓展“老有所学”的形式,又能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高“老有所乐”的品质,进而助力“五个老有”目标的实现。

倡导老年阅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国家养成全民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新时代要全面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全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庞大老年群体“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必然失去终身性、全民性和广泛性。只有让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共同选择和行动自觉,我们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才能具备坚实的群众参与基础。

● 推进老年文化工作的策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十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老年人文化程度整体呈现逐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30年前,进入老年队列的主要是“60后”的新生代老年人,他们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受教育程度,也具有更高层级的阅读需求。此外,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拥有较多空闲时间,更能静下心来阅读。与这一发展态势相应,在老年阅读领域,目前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优秀书目比较少,不少老年群体阅读能力和兴趣不高,老年大学(学校)的阅读引导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公共阅读空间的适老化程度不足,数字鸿沟使部分老年人无法获取线上阅读资源,等等。老年阅读领域存在的上述不足,也是新时代我国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短板的镜像。向老年群体提供针对性的高质量阅读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老年教育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积极倡导老年阅读,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需要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现实供需矛盾,补短板、强弱项,从以下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着力培育积极老龄观。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炼出积极老龄观的时代内涵,明确要求:“要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积极老龄观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理念,也是加强新时代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所在。应将积极老龄观融入老年精神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各领域,引导广大老年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积极老龄观的坚定倡导者、维护者和实践者,做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年人。唯有以积极老龄观武装老年人头脑,指导老年人行动,才能有效避免信仰缺失、思想糊涂、迷失方向,避免部分老年人被错误思潮所蛊惑,犯下方向性、政治性错误。

着力打造一批老年阅读精品。倡导老年阅读,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要将“书荒”变为“书海”,为老年群众提供更加有意思、有意义的精神食粮。要鼓励创作发行老年人喜闻乐见、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的纸媒作品,打造全国性老年阅读活动品牌。此外,在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时代,没有一个老年人不被卷入到新媒体阅读中来。无论是利用新媒体看书或是听书,还是在各大微信群中共读,都已经成为他们普遍接受的形式。因此,要鼓励制作适合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的优秀老年题材书目;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展面向老年人的数字资源服务。顺应“万卷书”触手可及的数字阅读发展趋势,消弥数字鸿沟,引导老年人学会和适应云阅读、数字阅读等阅读新方式。通过这些举措,以优秀的作品,让老年人热爱阅读、乐于阅读,读在“书间”、读在“指尖”、读在“云端”。

着力发展老年学校教育的阅读引导功能。老年大学(学校)是老年人精神家园重建的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组织、团结、凝聚老年群体,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应坚持质量立校、创新活校、服务兴校、规范办校的原则,办好、办活、办强各类老年大学(学校),破解优质老年大学(学校)“一座难求”问题;另一方面,应跳出娱乐型教育的局限,按照赋能型教育的要求,提升老年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打造书香校园,让老年人享受阅读快乐。

做好公共阅读空间的适老化改造。公共阅读空间可及性和体验性差,老年人“进不去、留不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的阅读参与。今后实体书店、图书馆、文化书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阅读空间,应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适老化改造,配置无障碍设施设备,推出适老化服务,让老年人敢于、乐于进入公共阅读空间安心静心阅读,实现老年人阅读“零障碍”。此外,可以考虑结合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活动中心等配备一批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图书、报刊。

要支持老年人自主学习阅读。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经过了终身积累,这些优势是开展新时代老年人文化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阅读贵在自觉,应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理念,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兴趣小组或阅读团队,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自身需要的学习阅读活动。让“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成为广大老年人的人生信条和乐享晚年的社交与生活方式。

发展“混龄化”学习阅读。社会本身是一个由不同年龄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各不同年龄层的人应该相互接触、联系,相互学习。因此,不宜把老年人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或组织中,以避免产生“老年次文化”现象和代际隔离现象。应借鉴国际老年教育“混龄化”发展的经验,逐步取消老年教育参与对象的年龄限制,允许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参与学习,并开设代际间课程与活动,鼓励代际间的阅读交流活动,增进不同世代的互相了解。当老年人阅读起来,青年、孩童跟进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进入了最好的学习阅读强国时代!

作者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