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妈勒纹样的诗》
作者: 吴素茜
诗以颂情,纹以表意。《妈勒纹样的诗》一书以文为诗,从花色繁复的壮锦和壮绣中抽离出纹饰元素,结合四时之序,赋情比意,延展重构出一种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新视觉图景。如此自然地让壮锦、壮绣纹样这种民族的“视觉基因”嵌入时间维度之中,这是作者长期浸润民族文化传统勤恳追索的成果,体现了他们对大变革时代语境下原生文化发展境遇的深刻体察。
——潘鲁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文艺美术学院院长)
壮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服饰绚丽多姿、精美实用,壮锦图案的秀美大气早已名扬四海,是壮族文化的精华。壮族人民质朴开朗、崇尚自然,优美精致的壮族服饰构图纹样的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壮族服饰构图纹样就是勤劳、聪慧的壮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运用智慧和巧手把本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独特语言、日常生产劳作景象、民族信仰、对自然神话的崇拜等方面的内容,用优美的象征符号表现出来,表达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丰富了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使服饰成为壮族文化得以表现和传承的一种载体。
《妈勒纹样的诗》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纹藏·中国纹样团队主理人黄清穗老师与佛山狮涵文化主理人朱日能老师共同编著。通过对一代代人对美的理解和沉淀所创造出的纹样之美进行挖掘、整理、传播。在图书制作过程中,两位作者将传统审美营造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观感,自然柔和地让壮锦、壮绣纹样这种民族的“视觉基因”嵌入人们的时间维度之中,他们在每一张纹样的背后做了标签数据,让人了解民族的历史变迁。
据作者介绍,《妈勒纹样的诗》的灵感来自壮族故事《妈勒访天边》。在很久很久以前,阴暗和寒冷封锁了壮人的家乡。为了重新获得光明和温暖,一位美丽的孕妇带着种族的寄托,挺身而出,到天边去寻访太阳……她认为即使自己走不到那美丽的地方,可她腹中的孩子可以代替她走下去,带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她踏上了寻访太阳的旅途。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儿子勒诞生了,母亲由于年迈去世,而勒继续前行,坚韧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妈勒”指的是母与子,“勒”是儿子的名字。于是“妈勒访天边”就有了一种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意味。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文化,作者在书中总结分解了纹样美学的9个角度:版面率、稳定性、张力、调和力、色阶、生命感、维、延展素质、量化结构,将纹样进行精密拆分和重新构造。
在书的外观上,设计者采用了特殊的“子母书”装帧方式,子书为壮族的12个民间传说:《妈勒访天边》《百鸟衣》《马骨胡的故事》《特掘的传说》《特康射日》《雷王收租》《侬智高的故事》……,母书将收集的数百幅纹样划分成四季,春季的魅、夏季的灿、秋季的青、冬季的烈。
具有代表性的壮族纹样有如下几种:
植物纹。壮族刺绣图案中最多的纹样是植物纹,常见的有菊花纹、凤鸟花纹、六角花纹、桂花纹、牡丹花纹、万寿花纹等。壮族先民们认为人是由花变化而来的,在壮族的神话故事中,“姆六甲”是壮族的人类始祖,她就是从花中诞生的,所以壮族人爱花,壮族妇女亦喜欢把花绣在服饰、背带、被面、窗帘上。
动物纹。龙纹、凤纹、凤鸟纹、双鱼、蝴蝶纹、喜鹊纹等是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而这些动物纹也经常结合其他的图纹一起出现在服饰上,同一种动物也会有若干种纹样的表现形式,稍加变化或者组合就形成了另外的纹样,因此动物纹在服饰上的应用是变化多端的。
几何纹。几何纹是壮族刺绣的主要装饰花纹,主要有菱形纹、云气纹、如意纹、水波纹、锯齿纹、八角纹、太阳纹、同心圆纹等。这些几何纹,并不单独出现,而是多种几何纹结合运用,有的还和各种动植物图案有机组合。
字纹。字纹是壮汉文化融合的直接体现,也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直接表达,不同的字纹代表了不同的寓意,主要有回字纹、田字纹、井字纹、米字纹、寿字纹、囍字纹等。
《妈勒纹样的诗》结合四时之序,让壮族的各种节日与纹样相结合,给该书增添了趣味。如:
陀螺节。在广西壮族人民聚集的地方每年除夕前三天都会举行一次体育比赛,他们最喜欢、最热闹的娱乐活动便是赛陀螺。打陀螺比赛竞争激烈,比赛开始陀螺落地后,参赛者必须聚精会神用绳子精确地抽旋陀螺,让它旋转七八分钟以上。最终胜利者将获得“陀螺王”的称号。此节日从除夕前两三天至正月十六。
花婆节。壮族始祖母六甲是在农历二月初二盛开的花朵中诞生,故其被奉为花婆神,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每到这一天,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们结同异性姐妹一起凑钱备办鸡鸭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再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有的地区则是在农历二月十二或二月二十五、二十九过此节日。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送火神。壮族每年九月九都有烧草屋“送火神”习俗,是希望能送走火神,保全房屋平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祭百灵节。
赶降节。农历九月二十七,是壮族赶降节,即霜降节活动之意,是文化展演的大舞台。以歌传史、以歌交友、以歌传情。白天人们舞龙舞狮、斗鸡耍猴,街上生意兴隆。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圩”。
作者单位:广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