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丁汉青 赵子安

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0

阅读是培养个人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的阅读行为大量迁移至网络。网络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了一个异于大众媒介的新环境,需要阅读者具备新的素养,即网络阅读素养。网络阅读素养指个体在网络阅读中对数字化信息进行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的能力,以及对网络阅读活动的参与。受研究条件限制,本研究聚焦高中生群体,致力于回答以下问题: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状况如何?影响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

本报告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配额抽样的方式,对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高中生展开调查。正式调查时间是2021年12月28日到2022年1月27日,共回收5800份问卷,有效样本为4278份,有效率为73.8%。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如下结果。

一、我国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状况

(一)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地域差异大

调查显示,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综合得分为3.56分(五分制),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地域差异大。整体上,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浙江、江苏、福建等)高于中部地区省市(如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天津市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综合得分最高(3.81分),青海省最低(3.21分)。

(二)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参差不齐

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包括检索、接触、理解、整合、评估、利用六个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检索能力、对内容的接触把控能力、网络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对网络阅读内容的整合能力、网络内容的评估能力,以及对通过网络阅读获得信息的利用能力。

在这六个指标中,高中生网络检索素养平均得分最高(3.75分),网络接触素养平均得分最低(3.41分),其序列依次为网络检索素养(3.75分)>网络理解素养(3.66分)>网络评估素养(3.53分)>网络整合素养(3.52分)>网络利用素养(3.48分)>网络接触素养(3.41分)。

(三)各指标空间分布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各省份得分各有优劣

在空间分布上,各指标得分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市得分均高于中部地区,其中,北京及长三角地区较高(北京各指标得分在3.5分以上,长三角地区各指标得分3.6分),山东、山西等省份也较为突出,中部地区整体上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中,新疆高中生的网络阅读接触素养有待提高(在3.4分上下浮动),青海高中生网络阅读接触素养得分最低(在3.2分上下浮动)(如图1)。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各指标空间走势与整体走势基本一致。

各个省份在六个指标上的得分各有优劣。天津市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全国综合得分(3.56分),尤其在理解、整合、评估三个指标上,其平均得分在所有调查省份中均居第一。内蒙古高中生在理解指标中得分较高(3.80分),在各省份中排名第三,但是接触素养为3.50分,未达到全国网络阅读素养综合得分3.56分。北京市高中生表现最好的是理解素养和检索素养,其他指标得分均低于全国综合得分3.56分(如图1)。

(四)各指标具体情况

1.检索:重目标、轻结果,检索技巧掌握不足。检索指标包括检索内容、信息渠道、检索工具、检索技巧、检索效果五个二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对检索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的信息搜索渠道、使用的检索工具、掌握的检索技巧及对检索效果的评估。

“检索内容”下包含“目标”和“结果预估”两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对检索目标的明确性和对检索结果的预估能力。高中生的“目标”项得分较高(3.86分),“结果预估”项得分较低(3.58分),两者差距较大。由此可见,高中生在进行网络阅读搜索过程中,有明确的搜索目标,但是对检索结果的估计不足。在“检索技巧”中,绝大多数高中生都能掌握一到两种检索工具。88.71%的高中生能够使用自然语言搜索,37.07%的高中生可以使用多语言搜索,只有19.59%的高中生能够使用逻辑运算、通配符搜索等检索技巧,可见,高中生对搜索技巧的掌握还有提升空间。在“信息渠道”中,高中生使用最多的是社交媒体(89.78%),其次是搜索引擎(88.50%),对于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率也达到了半数以上(56.99%)。在“检索工具”中,高中生使用最多的搜索方式仍然是关键词搜索,占比81.98%。“检索效果”的得分为3.79分,高于网络阅读综合素养平均得分(见表1)。

2.接触:对内容的预测力较强、记忆性好,但思考少,抗干扰能力差。接触指标包括“策略”与“控制”两个二级指标。“策略”又包含激活、适应、预测、笔记、提问、管理六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对前文的回忆能力、对不同文章的解读能力、对上下文的预测能力、做笔记的习惯、提问的能力、对获取内容的管理能力。其中,“预测”项得分最高,为3.56分,有53.4%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对上下文的预测能力较强,51.9%的高中生认为自己能够回忆起与网络阅读有关的内容,说明高中生对网络阅读内容的预测能力很好,并且记忆好。与之相对的是会对内容进行思考的人并不多,得分也较低,为3.36分,说明高中生对内容的深度接触有待加强。

“控制”下包含“计划”和“注意”两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的计划性和注意力的把控力,得分分别为3.36分与3.38分,相对其他指标来说较低,只有44.7%的高中生认为自己能够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抗干扰能力较差。

3.理解:对内容理解能力强,但主题归纳能力较差。理解素养包括“文本内容”和“文本类型”两个二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中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和对不同文本类型的识读能力。

“文本内容”包含“主题”和“背景”两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度。调查发现,高中生对网络阅读内容的主题归纳能力(3.55分)及背景了解度(3.60分)均低于理解维度平均得分(3.66分)。

“文本类型”包含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多媒体文本三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对这三种文本的理解能力。在不同文本类型中,高中生对“多媒体文本”的内容理解能力最好(3.77分),有63.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

4.整合:各项得分均低于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综合平均得分3.56分,自我效能感低,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整合素养包括分类、归纳、比较、联系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测量高中生网络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分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不同信息的能力、联系各种信息的能力。整体来看,整合指标内各二级指标得分均低于全国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综合得分3.56分,其中,“分类”“比较”得分相同(3.55分),“归纳”项得分最低(3.45分)。

仅有14.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在归纳总结网络文章内容方面的能力很强,对自己归纳能力表现很自信的高中生不足半数。可见,高中生在内容归纳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如图2)。

5.评估:常规判断达标,但对文章的结构和文本形式的判断能力弱。评估素养包括文本内容可信度和文本形式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测量高中生在网络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可信度的判断依据和对不同文本形式的合理性、连贯性、准确性、时效性、客观性、结构、风格的判断能力。

调查显示,在“文本内容可信度”这一指标中,70.99%的高中生会通过信源判断内容可信度,51.99%会通过作者判断,说明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已掌握判断内容可信度的依据(见表2)。

二级指标“文本形式”包含合理性、连贯性、准确性、时效性、客观性、结构、风格七个三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中对内容合理性的判断能力、对内容前后一致性的判断能力、对信息准确性的判断能力、对信息时效性的判断能力、对信息客观性的判断能力、对文章结构类型的判断能力、对网络文章写作风格的判断能力。调查发现,高中生网络阅读评估素养仅在合理性和连贯性判断方面得分较高(3.7分和3.64分),仅有1.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完全不能够判断网络信息是否符合常理。连贯性方面同样表现尚佳,九成高中生都认为自己能够较好地判断网络信息内容是否前后一致、是否准确、是否中立。但是对文本结构的评估表现差,此项得分仅为3.39,有55.4%的高中生表示自己较难或者不太擅长判断网络文章的结构类型。

6.利用:创造能力偏低,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利用素养包括引用、实践、创造三个二级指标,分别调查高中生在网络阅读中对内容引用的能力、利用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内容进行创作的能力。本指标中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得分最低(3.29分),显著低于综合网络阅读素养的均值(3.56分),仅有41.8%的高中生认为自己能较好地根据网络阅读的内容创作出新的内容。

实践能力较创造能力稍强,但优势不明显(3.59分),略高于全国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综合得分。有89.8%的高中生认为自己比较擅长或者具备很强的信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所获取的网络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影响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因素

回归方程显示,个人、学校和家庭三个维度的测量指标均会影响到高中生的网络阅读,但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个人维度,其次是学校维度和家庭维度。

(一)总体概况:个人维度影响最大

影响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因素包括个体、学校与家庭三个维度。回归分析显示,个人维度二级指标的回归系数均在0.5以上,学校维度回归系数最高为0.417,家庭维度回归系数最高为0.295,在个体、学校与家庭三个维度上,个人因素对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影响力超过学校与家庭。这说明高中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有能力在与互联网互动过程中,“内生”出网络阅读素养。个人能动性应是造成网络阅读素养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维度:ICT素养影响较大,自我效能感作用显著

个人维度包括网络阅读特质和ICT素养两个指标,回归系数分别是0.524和0.591,可见ICT素养对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的影响更大些。其中,ICT素养包含“了解技术知识的程度”和“使用技术的技能”两个三级指标,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578和0.536,可见高中生对技术知识了解得越多,其网络阅读素养越高。

网络阅读特质维度包含网络阅读态度、网络阅读投入和自我效能感三个三级指标,回归系数分别是0.466、0.238、0.642,可见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

(三)学校维度:学校区位影响较小,教学环境作用突出,教师引导作用显著

学校维度包括学校区位(分为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市、乡镇四类)、教学环境、学校培训三个指标,回归系数分别为0.093、0.417、0.182。可见,学校维度影响最大的是教学环境,其次是学校培训,学校区位影响最小。学校区位影响最小可能与我国互联网普及程度高有关。

1.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与学校区位所属行政区划层级基本呈负相关。虽然学校区位对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影响力不及教学环境与学校培训,但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仍因学校区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来看,高中生网络阅读素养的最高得分出现在地级城市,而非省级城市,不过二者仅相差0.01分,县级市得分居中(3.52分),乡镇级学校高中生的得分最低(3.43分),总体走向与行政区划层级负相关。

2.教师认知激活策略影响最大。教学环境指标包括学校纪律氛围、对技术运用的强调程度、教师认知激活策略及课外活动丰富度四个三级指标,回归系数分别是0.351、0.328、0.358、0.328。由此可见,教师认知激活策略的作用最显著,当教师的认知激活策略使用程度较高(中等及以上)时,高中生网络阅读综合素养平均得分较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