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人间寻觅诗意

作者: 王国平

因为蝴蝶赴了花朵的约,所以才有了绚烂的春天;因为李白赴了月亮的约,所以才有了明亮的诗篇;因为张骞赴了梦想的约,所以才有了丝路的蜿蜒……

因为李铣赴了诗歌的约,才有了漓江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的《赴永远的远》,乘着一缕春风,致敬诗神缪斯。

当这本厚达两百余页的诗集呈现在面前时,要思考的,不仅是诗歌本身,还有在这个后疫情时代,该怎样来安放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来探寻诗和远方。

这部由“忧郁之书”“何处安身”“寻常时光”“风中远行”四辑近200首诗歌作品构成的诗集是李铣对诗歌岁月的一次真诚吟唱和深情回眸。人生就是不断地奔赴一场又一场约会,有的是玫瑰之约,有的是苦难之约,有的是春天之约……而李铣奔赴的是一场关乎灵魂和远方的缪斯之约。

尽管我不知道李铣奔赴的远有多远,但是作为多年的诗友和读者,我更愿意站远点,再远一点看他的人和诗,甚至在诗歌之外的某个空间,来观照和审视《赴永远的远》。

李铣的父亲李绍明先生不仅是享誉中外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于史之外,对文、哲亦有真心之欢喜和独到之见解。其读书方法和治学精神对李铣影响深远,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来李铣就读于成都大学,并得到白敦仁、钟树梁、谢宇衡和钟文诸先生之教诲,他们中既有学贯古今的传统文化大家,复有抗战时期的文坛健将,亦有新时期朦胧诗歌评论的探索者,因此,李铣的诗歌训练没有偏食。他习诗的时代,正是中国现代诗歌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成都尤甚。他所接触的成大校园、红杏诗社、成都市文化宫、《星星》编辑部都是诗歌集聚地。平台既高,起点当不会低,下笔自是云中漫步、高山流水。

几十年来,李铣的诗歌创作从未间断,他总是能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诗意,这份敏感和精准,居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迟钝,反而日渐锋利。他知道,一个从不思考的诗人,很难走远。

打开诗集,徘徊在字里行间,从《白马》《朗读者》《忧郁之书》《归来:先父李绍明先生藏书捐赠后》《最后的时光》《稻田酒店》等诸多诗篇中(特别是许多直面现实、深入生活、关注当下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李铣的诗歌有着迥异于他人的个性与气质:人间烟火在下,思想光芒向上。

比如《包容》,作者从个体的人出发,用“诗”捕捉与打捞有爱、有泪、有感情的日常生活,然后让自己的“思”沿着升腾的泪水不断飞翔,抵达遥远的天际,继而仰望星空,最终以巨大的包容和悲悯俯视人类,鸟瞰大地、观照内心。

又如《朗读者》,朗读者所朗诵的,既是优美的文字、诗意的流水,也是人类的思考和世间万物的和声,连一杯茶仿佛也有了自己的诗与思。而诗意的烟火让他的思考落到了人间,回到了故土,踏上了广袤而坚实的大地。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文化进程看,中国处于叠加的“现代性+全球性”的时态,诗歌既是这一现实生活的观照和反映,亦是关乎人类命运的思考。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