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作者: 王杰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思想解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意思是说,如果独自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交流切磋,就会导致学识浅陋、见闻不多。《礼记·学记》对这种封闭僵化的学习方法予以否定,提倡“相观而善之谓摩”,主张学生在学习中要相互观摩、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周易·兑卦》中说,“君子以朋友讲习”,意在提倡朋友之间互相讲习、互相受益,主张人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
孔子倡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效仿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自己要注意改正或杜绝。这段话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有向各类人学习的意识,对那些高于自己、强于自己、优于自己的人要学习,对那些低于自己、弱于自己、劣于自己的人也要虚心学习,做到“不耻下问”;二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三是要在看到别人缺点时做到引以为戒,如果自己有同样或类似缺点要注意加以改正,没有也要注意加以防范。这种学习的态度和精神,也是与人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孔子一生也正是虚心好学这种态度和精神的坚定践行者,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圣人,即便如此,孔子也从不自认为什么学问自己都能掌握,也需要不断地向不同的人请教。《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论语·子张》中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没有固定的老师。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于是,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孔圉,是卫国的大夫。他不但聪明好学,而且还非常谦虚,为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世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因此,孔圉被后人尊称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对孔圉享有这么高的荣誉并不服气,认为孔圉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孔圉的学问及才华确实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要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笑着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也会大方而谦虚地向他请教,一点都不为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东游,乘着马车来到一个路口,看见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其他孩子见车马很快都躲开了,唯有项橐站在路中一动不动。驾车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他的脾气比较急躁,见状停车,大声呵斥道:“闪开!快闪开!”项橐当时七岁,若无其事,继续玩他的。子路满脸怒气,伸手要拉开项橐,被孔子制止了。孔子下车,问道:“车来了你这小孩子怎么不让路?”项橐说:“城池在这,车马怎么能通过呢?”孔子探身问道:“城在哪呢?”项橐说:“就建在我的脚下啊。”孔子仔细观察,才发现这孩子站立在石子、瓦片摆成的“小城”中。接着,项橐指着“小城”道:“我只听说车绕城走,没听说城让车走的道理。”孔子问:“你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项橐答:“我这城墙就是挡你的马车的,还可以防御军队和兵。”孔子说:“你这个小孩子开玩笑嘛,你这么小的一道城墙,我的车子过去又能怎样?”项橐说:“这不对,这总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马车怎么过得去?”孔子上下打量着这个孩子,觉得他真是聪明伶俐。因为要赶路,没办法,只好绕“城”而过。
孔子一行人继续赶路,看见路边有个农夫正在锄地,孔子下车问那个农夫,“看你这么忙碌,你可知道每日这个锄头要抬起来几次啊?”农夫一下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正在僵持中,突然从远方赶过来一个小孩,正是项橐。他说:“我父亲年年种地,当然知道手中的锄头每天抬起来几次了。老夫子你出门就乘马车,那你一定知道每天马蹄要抬起来几次了。”孔子无法回答,认定项橐是个神童,孔子对项橐说:“我见你才智过人,今天你我各自给对方出一道题,如果谁答不上来,就拜对方为师,你觉得如何?”项橐听到孔子的话便说道:“不可戏言。”孔子回答道:“童叟无欺。”听闻孔子的保证,项橐欣然答应了。于是孔子问道:“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谷,才能孕育出万物生灵,那么我且问你,天上有多少颗星辰,地上有多少颗五谷?”此时,项橐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说罢,项橐又向孔子提问道:“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为什么能鸣叫,松柏为什么能冬夏常青?”孔子回答:“鹅和鸭因为脚掌是方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鸿雁有长颈,所以能鸣叫;松柏茎心坚实,所以能冬夏常青。”项橐思考过后说道:“不对,鱼鳖的脚掌不是方形,却能浮在水面上;蛤蟆能鸣叫,却没有长颈;竹子亦是冬夏常青,难道也是因为茎心坚实吗?”孔子当场甘拜下风,按照约定拜师了。
● 学习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各种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重视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良好传统,孔子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精神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得以不断发扬,这从“一字师”的掌故中也可窥见一斑。所谓“一字师”,就是给诗文改一个字的老师,古籍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唐朝晚期“诗僧”齐已,写过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读后提意见说,“数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齐已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拜郑谷为“一字师”。宋人肖楚才在溧阳主持事务时,有个叫张乖崖的官员请他吃饭。他看到张乖崖的案上放着刚写完的一首诗,其中有“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两句,略作沉吟,就提笔把“恨”改为“幸”。问之,则曰:“你现在功高位显,奸人蠢蠢欲动而未曾动,今天下统一,太平无事,你应该感到万幸才对,为何独恨太平无事?有悖情理啊!”张乖崖茅塞顿开,拜肖楚才为“一字师”。元代诗人萨天锡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很多人都赞誉有加,唯有一个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摇头。萨天锡向老者求教,老者说:“此联虽好,只是‘闻’‘听’二字意思重复,‘闻’宜改为‘看’”,并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名句,萨天锡即俯身叩首拜为“一字师”。“闻”改为“看”,不但为了避复,而且“看”比“闻”更直观,因而更能表现“厌”的情绪,的确很妙!
国家、民族、文明的发展进步亦是如此。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如果唯我独尊、自我封闭必然孤陋寡闻、落后衰败,宽仁包容、交流互鉴必然相得益彰、进步繁荣。中华文明虽然古老,却绵延至今、生机勃勃,在内部为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互融合,在外部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了鲜卑族的加入,才会有大唐精神的豪迈;有了印度佛教的传入,才会有中国的佛教各宗以及儒释道间的文化共鸣;有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才会有青花瓷这种蓝白色调的优雅瓷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语,表达了中国对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态度,提倡各国既要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又要杜绝唯我独尊、自我封闭,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发展繁荣。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