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传情 声入心通

作者: 蒋红梅

以声传情 声入心通0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朗诵艺术论纲》一书,从社会大众“饥则念食、渴则思饮、疲则欲息”的一般性通识情理认知出发,研判并解析了朗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并首次提出了朗诵“五元”理论,是阐述朗诵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学术著作。通篇阅读后可以发现,这些关于有声语言表达的崭新动议和观点不是作者个人想当然的个性表达,而是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归纳。《中国朗诵艺术论纲》从中国诗词作品发轫,立足当下语境,将理论诠释与实践表达结合,以声音艺术传承华夏五千年诗词作品,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精神动力和支撑!

意识建立的传统文化渊源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由《易经》演变而来的“五行”是华夏民族创造的辩证哲学思想。它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多用在哲学、中医和占卜等方面,而后形成的“五行学说”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记:“五谷为主;五蔬为副;五畜为补;五果为助。”五类元素彼此之间各自相对独立地存在并相互产生结果,而且又相互作用、彼此制约,“五行”学说不仅有着悠久的存在历史和坚定的思想渊源,而且它贯穿于中华文明史的各个角落,构建起了汉民族几千年社会文明的民族性。

本书的作者郭雷认为,“五行”理论和逻辑移意并通感到朗诵艺术和口语表达的五位元素关系之中,它们就可以在相较之后并被同比为:以气儿为核心;以声儿为主导;以字儿为承载;以劲儿为感知;以味儿为目的,这就是“朗诵五元”以及各自的职能和彼此的相互关系。而最终建设和塑造出来的韵味即朗诵“五元”中的“味儿”,就是朗诵口语外化形态对于受众最终的情感支配。它仿佛果腹、维生的食粮,也犹如保健、益康的医方而成为受众认知文字信息的方向和感悟逻辑意识的力量。

所以在朗诵“五元”理论中,如果没有五位元素之间彼此的相生,就没有朗诵表达的发生和变化。如果没有“声儿、字儿、气儿、劲儿、味儿”之间的相克,也就无法实现文字信息向口语信号转化的发生与作者的逻辑意识到受众的精神感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与平衡。

当然,这里的“相克”并非是有害于其他元素存在的,而是出于整体传播效应的需要而相互给予的制约性变化。朗诵“五元”之间的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维持了朗诵意识的建立和不断生长,推动了朗诵口语表达行为的变化和发展。由此可见,朗诵的五个元素即“五元”的提出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逻辑结构的大众通识认知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此书中所提及的“逻辑”是指被朗诵的文字作品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性。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所以,书中的“意识逻辑感悟”就是指朗诵者在经过阅读和认知后对文字作品中蕴含着的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和能够传递给受众接纳的感受和觉悟。

作者认为:社会群体中的某个人的生活内容必然会决定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继而建立起属于个人精神本源的内心感受。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于文字作品的诞生和情感表达就宛如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饥则念食、渴则思饮、疲则欲息的共同的生理需求和共通的情感判断一样。于是,作者将社会大众“在饿了的时候想吃饭、渴了的时候想喝水、累了的时候要休息”这样再易于理解不过的属于生命体存在的最基本条件的常识性认知融置在了对于朗诵表达的意识建立和行为逻辑中。

长久以来,也正是由于彼时、彼地作者因为生活地点的迁移而带来的生命感受的改变,从而奠定发端和基础的文字信息,以至于有些文字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直至现在,仍然为世人津津乐道,妇孺皆知,已经进入到了社会大众通识的意识逻辑范畴,又常常被援引用来表达自己之情的著名词作。所以就诞生了作者在书中对被朗诵文字作品认知的基本原则,进而才可以作为朗诵者口语外化的意识立足点和韵味塑造的行为出发点,也才能够准确地转化出文字作者的思想感情,客观地向受众传递出相应的嗓音信号味道。

三段式表达的普适性指向

普适,是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普适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规律。

本书的作者在解析和诠释朗诵“五元”理论的时候,就提出并始终秉持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连贯的段落组合存在的实践意义。而且在帮助读者分析“是什么”、研判“为什么”和建议“怎么做”的过程中,以普通大众的一般性视角通俗易懂地进行了意识信息向行为逻辑的转化。藉此才可以作为朗诵者口语传播实践的行动指南。

例如,在朗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意指极为直白、明了,即寒冷、孤寂。而且作者据此指出需要朗诵者注意的是“千”“万”这两个表示巨大数量的字分别和连续引领着诗作的头二句,让作者情感设置的环境空间变得极为广大。然而这绝不仅仅是实际生活场景中大众人文感受的夸张记录,更为重要的是为后续两句的引领字“孤”“独”情感认知空间的建立铺垫了一个巨大的意识反差,进而可以理解为此处是诗人对于表达主旨所涵盖的终极情感的一次预先抒发。如此就令“蓑笠翁”所处的整体时空感变得愈发巨大,也将其寒冷的身体感觉和孤寂的心理感受在这样广阔、立体的时空中被几何倍数地放大。正因为文本中诗人寒冷、孤寂的表达主旨与合乎大众情理的巨大比例形成的感知反差,所以朗诵者在口语外化之时就理所应当地加大声音信号形态的变化幅度以配合文字的韵味存在,所以,作者才据此给出了《江雪》朗诵“五元”的技术技巧和口语外化基本态的指导性建议,即:在广阔的空间里发觉并记录的讲述感,气儿足缓吐缓收、劲儿绵,字儿半全、字尾缓收、音程较慢以示数量多;声儿先涩再自然的稍明亮,实现诗与我共情共融。

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们根据天气预报的信息预知寒潮要来了,那么就会准备厚实的衣物穿上免得感冒。这里的“寒潮来了”就是“是什么”,因为人们“担心着凉感冒甚至会引发其他疾病而导致身心痛苦”是“为什么”,所以才找出“厚实的衣物穿上”就是“怎么做”。而且这当然是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国家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普适性认知。因为谁也不愿意患病,因为那将是一场难过的经历。所以,作者关于朗诵的三段式意识的连贯组合是可以归置在最广泛的受众意识范畴中并且能够进入普适认知和实践的意识形态。

方法与技能指导的实践功能

理论与实践恰如飞鸟的两翼,意识与行为仿佛车辇的双轮,不可或缺、共生共存。对于某一专业领域的整体意义而言,二者的关系是不可或缺也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能反哺理论。换言之,意识是行为的初始,而且实践和行为又可以在它的行进和发展中调整、修正理论和意识的走向,进而丰富意识形态的内涵。

朗诵作为语言表达活动的高级形态,拥有其自身的专业规定性和职业特定性,即源于中国播音学体系的“内三(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外四(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和“大众表达”。“大众表达”中的表,是朗诵者的口语外化行为;达,是指社会大众对于朗诵者所传递出来的声音信息可以产生源于思想意识层面的共鸣和精神情感范畴的感动。

作者以典籍圣训类、家国情怀类、人文风情类、山水自然类为类型划分,例举解析了经典的诗文作品,并依据朗诵的“三段式”意识建立和需要朗诵者从一般性的社会大众的通识认知角度,就如何建立一个作品的认知和感悟意识进而再转化成对应的口语外化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诠释。作者为了读者理解和朗诵习练者实践的需要,按照“五元”理论的逻辑关系将每个作品当中口语外化处理“声儿”“字儿”“气儿”“劲儿”“味儿”时的方法与技能都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这样的表述不仅可以作为在朗诵时的指导建议,也可以令受众在通过类型化的阅读和实践之后,举一反三地理解朗诵这个专业性领域的根本意识和行为所在,同时也通过提出“怎么做”的方式方法证明了朗诵的概念和“五元”理论的实用性。

关于作者的研究视野

作为一名播音员,作者郭雷从地方台到中央台,在经过专业院校的学习之后,拥有26年的广播电视艺术语言创作经历。他曾经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过多部小说,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科教频道等多个频道的多个栏目中长期担任解说和配音工作。当然由于幕后声音工作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隐蔽性”职业特点,广大读者并不熟悉他的容貌,但是由其声音及传播出来的政令信息和社情民意却早已陪伴了大家很多年。

《中国朗诵艺术论纲》是其将自己长久的职业经历和实践感受形成于文字并付之大众,首先源于他连续多年未曾离开播音岗位的业务打磨,更有赖于他长久以来在从事口语表达职业行为的同时又勤于思考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如此看来,他不是一位只顾在话筒前低头念稿子的“念字员”,而是一位努力建设汉语言大众口语表达韵味的研究者、学者和实践者。

作者系浙江广电集团主任播音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