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出版的日本经验

作者: 杨石华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出版的日本经验0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作为大众传媒体系中的一员,在指导农业物质生产和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各国基于农业问题的重要性都对农业出版工作给予了厚望和重点关注。就中国农业出版工作而言,“农村版图书”以及通俗连环画等出版物彰显了中国农业出版的特色。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出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域外的农业出版工作经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参照对象。《日本农业出版与传播的社会学调查1950—2003》(中华书局2021年4月出版)正是这样一部能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出版工作提供丰富域外参照经验的作品。

战后日本农业出版概况的数据勾勒

随着区域国别出版研究的不断推进,作为近邻的日本及其出版研究正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学界以战后日本出版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相对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诸葛蔚东的《战后日本出版文化研究》(2009年、2006年出版时名为《媒介与社会变迁:战后日本出版物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战后日本出版物的载体形式与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影响;孙洪军的《日本出版产业论》(2009年)从产业理论视角对其发展轨迹、产业结构、企业制度以及管理规制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吕振合的《日本出版文化研究》(2006年)分别介绍了日本的出版管理、流通以及网络出版文化等内容。时隔多年又一部聚焦于日本出版的研究著作再次问世,并聚焦于农业出版这一专门领域。

该著作是资深出版人丁一平对日本农业出版进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主要以大量数据统计的方式分别呈现了日本农业出版新闻事业的发展概况、农业出版书刊订阅状况、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的农业出版物、庄内地区的农家阅读反应。就内容结构而言,作者主要是从出版者主体、内容结构、受众订阅的角度展开调查研究。该著作的核心特色是充分运用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向读者呈现1950—2003年间日本农业出版的状况。这些从《出版年鉴》、《家之光》协会的《农村和读书》、农山渔村文化协会以及各种统计报表中整理而来的数据呈现,使得该著作更具科学性。除大量出版数据的使用之外,该著作的重心放在了农业出版物的媒介功能研究上,这其中既有出于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也有出于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野望。为此,研究者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个案分析论证了农业出版在维护农业存续、农家生活意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舆论先导作用。

中国特色的日本农业出版调查

作为一部由国内资深出版人到日本亲身调查研究的成果,其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倡导下,社会调查成为党和国家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农村读物的出版工作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版管理机构在各种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中或制定相应政策文件时都十分强调对农村读者需求进行社会调查,从而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例如,在1964年文化部召开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之前,文化部党组就组织了相应的农村调查工作;会后《人民日报》的社论《大力加强农村读物出版工作》也专门强调,做好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关键就在于加强调查研究,真正从农村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只有经过调查研究编写出来的书,才是‘有的放矢’,而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农民的阅读需求相应的社会调查也被大量运用于农村读物出版工作之中。作为资深出版人的丁一平深受这种优良作风的影响,在日本求学深造时将这一科学方法应用于其研究之中,不仅调查了日本农家读者的相应农业出版物阅读情况,还就其出版史进行了系统的史料爬梳,为其研究结论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战后日本出版界的最大特征之一是由书籍出版型转换为杂志出版型,出版与社会的互动更加紧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得以进一步加强,在文化层面上呈现出一种大众文化的转向。将视野聚焦在具体的农业出版领域中,农业杂志在这一时期成为农业出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发展出了许多农业出版思想论坛。如《家之光》协会的《农村和读书》就是一个具有思想论坛特质的平台型媒介,为普通读者大众提供了农业技术及其文化领域的大量内容,对农业地区的生活风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杂志型出版物中还刊登着诸多农业出版物的统计数据,这为农业出版的社会调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文献便利。为此,该著作虽然是关于日本农业出版与传播的社会调查研究,但其使用的材料与研究对象主要是杂志这一媒介载体,它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农业信息传播的调查研究。这也使得该著作在对作为农业系统性知识载体的书籍的调查研究稍显薄弱。另外,该著作虽在宏观层面上揭示了日本农业出版的发展变化及在农业事业和农家生活中的功能,但在微观层面上,对农业知识是如何嵌入到日本农村地区,以及农业出版物的出版流通是如何形塑日本农村文化等方面则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日本农业出版的启示

日本的农业出版相较于我国的农业出版而言,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农业出版在全国出版总量中的比例波动性较大,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而日本的农业出版则呈现出一种整体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世界各国的农业出版物大多都以农业技术生产和农政通俗读物作为核心主体内容,但在出版理念和编辑方针方面,国内的农村读物除了农业操作类技术指导图书大量出版外,还会有意识地偏向意识形态引导;而日本的农业出版物则更多地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活文化”等理念作为指导方针来展开出版实践。根据近几年国内农家书屋推荐书目的内容结构及其图书主题来看,我国的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在宣传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确实存在着不足。另外,新世纪以来,在农村读物的生产流通环节更是缺乏像日本农业出版人的那种“农民不读书,并不是农民不好,而是书编得不好”的思想认识及上门“推销”“普及”之类活动。

因此,在“新发展理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的指导下,我国农村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还需要在塑造农民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活文化”观念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