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红色文化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孟维娜

[摘要]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耦合,红色文化可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纵深。南宁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红色文化增进“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内涵挖掘、物态氛围营造、宣教、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内涵的挖掘,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氛围,将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大红色文化与产业融合力度,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4)03-0060-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3.011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沉淀、凝结、创造的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生动诠释了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同心同德、休戚与共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耦合,对促进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南宁有着丰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纵深。

一、红色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形成。它创造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盛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生动体现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达。红色文化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升华。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革命历史遗存、遗址、遗物、纪念场所等属于物质文化;红色故事、红色歌曲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属于非物质文化。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融合中逐渐内涵化的理性自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国家属性的客观反映,“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3]2。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指的是民族结构的多元,一体指的是共同性,内涵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四个共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4]“从本质属性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融聚而成的民族实体。”[3]4-5意识是对共同体的客观反映,而且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即对中华民族的最高认同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3]4-5在此阐释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通过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途径铸牢这种意识自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标志着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5],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5]。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6]。广西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命线、幸福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三大共同愿景”之首,出台《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推进新时代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等文件,奋力开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一部红色斗争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如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持,顺利通过彝族地区,留下刘伯承、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民族团结佳话。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红色文化有助于增进政治认同。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记忆,是最能解释红色政权从何而来、如何发展和继承的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能使各族人民真正体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取得一项又一项伟大胜利的最大政治保证;美好的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以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出来的。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红色文化记忆将促使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最终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动力。同时,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有助于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红色文化有助于增进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超越了民族、地域、语言的差异,以共同文化的形式找到各族人民的最大公约数,蕴含着共同追求、共同记忆、共同奋斗、共同牺牲,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和“集体认知”。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如陈延年、董存瑞、赵一曼等,是各民族共同敬仰的典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三是红色文化有助于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红色文化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文艺作品等形式能够实现产业转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革命老区一般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对红色文化经济价值的挖掘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二、南宁发挥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现状

(一)南宁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南宁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广西红色文化的主要集聚地,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是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南宁市辖区内共有遗址遗迹84处,人物故居19处,烈士纪念设施87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5处[7],包括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昆仑关战役纪念馆、雷经天故居、李明瑞韦拔群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等。这些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是南宁各族人民充满血泪、不断抗争的革命奋斗史和革命烈士感人事迹的最佳见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史料资源,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二是非物质形态的红色精神。南宁这片红色热土曾是无数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的英勇战场,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红色事件,例如南宁兵变、中共广西一大召开等。这些红色故事孕育了丰富、深厚的红色精神,体现了各族儿女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光荣历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三是非物质形态的文艺作品。红色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宝库,红色文艺作品从历史中捡拾精华,通过艺术化的创作将革命时期的精神、情怀等传承给当代人,传播范围广、受众群众多、感召力强。例如电视剧《兵变1929》、话剧《大山壮歌》、粤剧《江姐》、沉浸式课堂“红”等,每一部红色文艺作品都传颂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四是红色名人。毛泽东、邓小平、邓颖超、李明瑞、雷经天等著名历史人物都在南宁留下了历史足迹。这些红色名人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者,对于推动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精神值得弘扬和传承。

(二)发挥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作用现状

一是依托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南宁市在全区率先开展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命名活动,在首批命名的8个实践教育基地中就有南宁市人民公园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这样的红色文化场馆。依托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两新领域电影党校暨盛天上影电影党建教育基地,成立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影院,演出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沉浸式课堂“红”。二是依托红色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南宁市通过制作推出一批讲述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故事的特色文艺精品,如话剧《大山壮歌》、粤剧《江姐》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文化浸润,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基础。三是依托红色文化打造旅游精品。依托昆仑关、邓颖超纪念馆等旅游点,打造一批品质化、特色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并印发了相关的实施计划方案。

三、南宁发挥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不足

(一)内涵挖掘方面

一是相关理论研究不够。一些学者对红色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不够,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对南宁市红色文化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不足,对遗迹遗存、红色事件、红色文艺作品蕴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和提炼不足。二是一些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解说词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不多。当前一些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的解说仍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有的解说词没有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进行提炼,将党群团结一心、民族团结和睦、文化交流交往等内涵融入解说词中的还不多。三是依托现有红色资源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较少。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主要选在展馆、社区、学校等地,还没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重要作用。

(二)物态氛围营造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不够。通过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等方面有待加强,争取形成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二是一些地方利用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较少。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利用红色遗址遗存、纪念馆等场地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的较多,开展民族团结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活动较少。三是一些红色景观中体现民族团结的横幅、小品、雕塑、装饰等较少。

上一篇: 论党内法规数据安全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