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覃小琼[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发挥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当代价值,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宁市充分发挥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打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品牌,以文化先行的理念,深入开展文明互鉴,沟通民心,促进区域健康稳定发展。但要实现品牌效能最大化,还需结合实际,从强化品牌、建设阵地、加强合作、深化内容等方面着手,切实推动中华文化深层次“走出去”。
[关键词]中华文化 走出去 南宁渠道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2)03-005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2.03.011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形态多样、底蕴丰厚的优秀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深化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重大创举。
中国与东盟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人文往来,既是友好近邻,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维护区域和平发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目标。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最前沿;2015年,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南宁市作为广西首府,积极发挥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城市作用,与东盟十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在人文交流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双方建立信任,实现互惠共赢的基础。多年来,南宁市以文化艺术深耕东盟,打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交流品牌,拓宽在东盟国家的“朋友圈”,以文会友,促进双方互动往来,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2019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肯定了戏剧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戏剧周获评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所优秀科研实践案例。
一、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品牌构建及戏剧文化“走出去”的实践
(一)创办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品牌
近年来,南宁市发挥地缘优势,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人文往来。2013年以来,重点打造了面向东盟的外向型文化交流品牌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每年举办一届,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九年来,共有272个国内外文化机构、艺术院团参与,其中来自东盟十国的艺术院团和文化机构就有98个。戏剧周共演出263场,开展戏剧工作坊96场、专题研讨18场,并开展了剧评会、微电影展览、艺术展览、粤剧大赛等活动,线下观众约50万人次,线上约890万人次参与。九年来,国内各地戏剧艺术家与东盟艺术家相遇南宁,开展戏剧艺术交流,由此相知、相交、相助,人文合作不断开展。2020年起,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戏剧周由线下交流转为“线下+线上”结合的模式,但仍然受到东盟国家艺术院团和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线上各项活动,与国内艺术家、观众开展互动交流。
(二)实施“文化走亲东盟行”工程
为推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向更深更广的维度,2014年,南宁市依托戏剧周平台,实施“文化走亲东盟行”工程。分别于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开展对外交流活动,2020年,因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影响,“文化走亲东盟行”暂停举办。5年来,“文化走亲东盟行”访问团走进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9个东盟国家,开展文化活动近100场。“文化走亲东盟行”访问团在东盟各国开展大型优秀剧目展演、经典折子戏展演,举办非遗展览、文化讲座,承办大型外事文艺演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2017年,“文化走亲东盟行”访问团走进越南、泰国,来自中国五省的戏曲艺术院团携邕剧、粤剧、川剧、祁剧等优秀地方戏曲与当地艺术家开展联合演出。2018年,受中国驻登巴萨总领馆委托,“文化走亲东盟行”访问团在印尼巴厘岛代表国家承担“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印尼艺术联合表演”专场演出,出色完成任务,还参加了巴厘岛第40届艺术节等一系列重要人文交流活动。访问团还携大型传统粤剧《目连救母》走进柬埔寨古老文化之都暹粒;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邕剧《玄奘西行》在越南首都河内金马剧场上演,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三)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戏剧周整合中国与东盟各大文艺院团力量,发起建立了“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和“中国—东盟非遗保护交流合作机制”,两大合作交流机制分别有国内外成员单位92家和40家。通过合作交流机制,成员单位广东陆丰正字戏赴泰国曼谷、黎逸两地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演出及第23届亚太民族学会2019年年会开幕演出;成员单位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携晋剧《关公》赴马来西亚新山、马六甲、森美兰、吉隆坡等城市巡演;越南国家剧院2018年赴深圳参加深圳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泰国组织青少年来南宁参加壮族三月三等活动。通过交流合作机制,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和艺术院团与“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实现有效对接;泰国曼谷帕塔固音乐戏剧学校到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零距离体验中国传统戏曲以及翻花绳、扔绣球、剪纸等民俗传统文化,越南海防木偶剧场到南宁民族艺术基地考察越南水上木偶落户南宁开展文旅驻场演出的可行性等。
二、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的经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艺术家展示优秀文化传统的优质平台,与“文化走亲东盟行”有机结合,在弘扬中国与东盟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共同发展平台,推动双方合作共赢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国内国外传播双向扩大
国内参与戏剧周的文艺院团和艺术机构涵盖北京、台湾、香港、内蒙古、上海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国内各地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汇聚南宁,在戏剧周的大舞台上展示展演,让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在观摩、体验、交流中近距离、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中华优秀文化,他们带着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回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文化走亲东盟行”代表团充分发挥团队小、轻便灵活的特点,既有在文化殿堂的展示,又有在高等院校的传授,还深入基层社区,每天开展2~3场演出交流,足迹遍布越南国家剧院、泰国东北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菲律宾中国城、缅甸和菲律宾的华人社团、老挝的孔子学院等地,发挥代表团的最大能量,将中华文化传播范围最大化。
(二)人文交流实现常态化
“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和“中国—东盟非遗保护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戏剧周与“文化走亲东盟行”相结合后实现的最具成效的两个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常态化人文交流。一是多个国内院团通过戏剧周组委会,实现了与东盟国家院团的有效对接和点对点的深入交流,不断推动东盟戏剧与中国内地艺术节庆交流范围的扩大,南宁市作为衔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门户城市作用日益凸显。二是通过交流合作机制,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东盟国家开展艺术研究工作,出版了《东南亚戏剧概观》,全面展示东南亚戏剧面貌,该著作获得第十六届广西社科奖;该单位与泰国艺术发展大学、缅甸戏剧组织、越南国家嘥剧院等单位合作编写《中国—东盟戏剧剧本互译丛书》,目前已完成中泰集、中缅集、中越集的编写,为下一步将东盟十国的剧本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戏剧经典剧本翻译成东南亚各国语言,进行双向传播,促进中国和东盟文化艺术的深度交流融合奠定基础。此外,依托戏剧展演、研讨交流平台,中国与东盟双方文化交融和学术探讨在不断深化,还编写了《戏海扬帆: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论文精粹》《邕城戏评》《广西粤剧百年图史》等著作。合作交流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与东盟人文领域的常态交流与合作。
(三)合作交流内容趋于丰富
戏剧周创新性采用“4+1”模式展开各项活动,即由“演(演出)、研(研讨)、展(展览)、赛(竞赛)+大联欢”构成,内容丰富、结构立体,艺术家们通过各项活动,多层次开展交流,这种立体复合的结构,有效地拓宽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空间与深度。“文化走亲东盟行”不仅有戏曲专场演出、非遗展览,还有深层次的文化艺术研讨会,及中国戏曲专题、传统医药专题讲座,在学术层面开展深入的交流探讨。“文化走亲东盟行”还致力于非遗精粹的传播,多次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携广西粤剧、壮族刺绣、壮族织锦、南宁红陶、壮族服饰、点米成画、渡河公、壮医经筋疗法等项目走进东盟各国,开展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各门类非遗专题展览,非遗展览还进入东盟国家的社区、学校和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2019年,米粉制作技艺走进缅甸和老挝,开展技艺展示、短视频宣传、讲座宣讲等多种形式宣传,通过东南亚同属于稻作文化圈的同源性文化交流,宣传中国广西南宁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强化东南亚的稻作文化圈的文化认同。
(四)展览展示力求专业化
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化艺术展览,通过专题展览,以某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题为切入点,深入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的绚丽多姿、各美其美,包括“广西粤剧图片文献展”“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展”“跨粤年华·粤剧申遗日主题创意摄影展”“粤剧‘追梦’——庆祝粤剧申遗十周年摄影展”等戏剧舞台艺术展览,“‘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文献图片展”“‘为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名人与文化自信’——8+名人故居纪念馆2018年度主题巡展”等艺术家专题展,以及“2019年‘丝路华章’——中国—东盟艺术联展”“美美与共—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等优秀传统文化展,多层面、多角度传播中国和东盟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
(五)国际影响力不断强化
为了推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向深度与广度,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东盟戏剧周,将东盟各国灿烂多彩的戏剧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南宁,让国内普通百姓和艺术家在家门口零距离感受东盟各国的文化魅力,增进了对东盟各国文化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以“文化走亲东盟行”的方式,将国内的一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集群的方式,高频率地带进东盟各国,向东盟展示中国灿烂多姿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双方在人文领域合作打开窗口架起桥梁,从而产生更大更强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大力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三、南宁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为在建设中国与东盟更高水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发挥广西作用,打通文化交流的陆海新通道,建议通过加强品牌打造,在东盟国家友好城市建设南宁文化中心和文化推广基地,在合作交流机制成员单位间开展常态展览展示,将中国和东盟文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双方演出交流、人才培养、非遗保护合作项目落地,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一)强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
经过多年的经营,充分发挥广西“一带一路”交会对接、陆海统筹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打造的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和“文化走亲东盟行”的品牌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得到中国与东盟国家多个文艺院团的认可。戏剧周以文化架起沟通民心的桥梁,发挥重要的文化交流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多个领域的互鉴共进、合作共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为广西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发展良机。在这样的利好形势下,南宁市要紧抓机遇,把戏剧周提质升级,打造成新型的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大平台,与东盟进行优质资源互换、深层交流,为双方在文旅融合与人文合作打开重要的窗口,增强南宁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助推首府南宁建成区域性国际性旅游消费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