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能否助推居民生活源碳减排
作者: 宋鹏 尹梦蕾 张慧敏
摘 要:中国致力于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经济福利和生态福利基础上多层次的共同富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提高全民经济福利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必要环节,而抑制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则是面向“双碳”目标增加生态福利的重要方面。以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选取地势平整度为工具变量,实证研究了城乡收入差距对生活源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居民生活源碳排放越多,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减排作用更偏向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偏向于贫困地区,更偏向于低城镇化地区,以及更偏向于东部和西北等地区,这为因地制宜的生活源碳减排政策提供了依据;机制分析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作用于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而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在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应持续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以降减生活源碳排放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共同富裕;居民能源消费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碳’目标下国内‘产业—价值—环境’三链融合生成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21BJY115);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项目“重庆未来产业发展研究”(CSTB2023TFII-OIX0029)。
[中图分类号] F124.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6-0086-0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6
党的二十大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已发展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进一步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以及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共同富裕内涵丰富[1],首先共同富裕意味着全社会的收入和财富高水平且高度共享[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收入在城乡间的共享程度却与其较快的增长速度不匹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0.02万元的世界低收入水平,提高到2022年超过3.6万元的中等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却居于高位波动,城乡收入比虽在2008年后略呈下降趋势但始终居于高位①,这意味着发展成果没有实现城乡之间高程度的共享。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悖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且有碍于共同富裕目标,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之路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致力于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其内涵不局限于经济福利方面。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3],因此生态环境福利高水平也是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方面,然而中国在碳排放方面的生态环境福利实现度仍不理想,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对总碳排放的贡献高达30%[4],已成为全民共享低碳和高水平生态环境福祉的阻碍。较高的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不利于国家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因此抑制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关系着共同富裕的全面高质量推进。综上,要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城乡收入不平等问题和居民生活源碳排放问题均亟待解决。
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即居民消费各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是我国全面深入碳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当前较高的碳排放已经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5],为了减少碳排放量,国家已实施碳补偿、碳交易等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措施多针对工业企业部门碳排放而非生活源碳排放。已有文献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减排降污[6],那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否有利于生活源碳减排?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会影响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7];另一方面,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会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量[8-9]。然而,目前还没有文献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探究城乡收入差距是否会通过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来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城乡收入差距、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影响居民能源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这一机制进行检验,为共同富裕视域下协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生活源碳减排提供证据。
一、文献综述
从共同富裕目标面临的机遇挑战、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对环境的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将本研究与已有研究对比,总结了本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
(一)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所面临的机遇挑战
已有文献探究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目前共同富裕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在经济发展中后期城乡收入差距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10],城乡间的财富差距是共同富裕面临的重大挑战,财富的集中会导致“马太效应”,加剧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入城市的局面,加剧城乡居民收入与财富的两极分化,导致城乡之间的资源不能高度共享[11],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12]。而目前双碳目标则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机遇,如果各个部门完成碳减排目标,中国将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推动产业与能耗结构调整[13],有助于生态资源进一步的优化配置[14],为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绿色基础。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影响
现有关于城乡收入差距效应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会对经济运行造成不良影响,不仅会在宏观层面阻滞经济增长[15],还会在微观层面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16]。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挤出农村居民的享受型消费,但是却增加了城镇居民的享受型消费[17]。这些研究还没有将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延伸至居民能源消费领域,没有通过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渠道建立起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之间的联系。
(三)城乡收入差距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逐渐显现,学者们也逐渐将生态环境方面因素纳入城乡收入差距效应的研究框架。有相关理论研究表明,第一,在库兹涅茨曲线的框架下,有学者基于对收入分配和环境趋势的对比,提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环境质量的恶化可能有同步趋势[18];第二,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由于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低收入群体对环境的保护能力弱于高收入群体对环境的破坏力,且高收入群体从环境污染中获益,而成本由低收入群体承担,因此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会导致环境的恶化[19]。而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会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大气污染以及二氧化碳排放[20-24],这些研究中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方法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变动是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及政策因素等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25],从这几方面延伸,现有文献得出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人口规模[26]、城镇化率[27]、能源消费结构[28]、能源碳排放强度[29]、经济发展水平[30]、产业结构[31]、居民收入水平[32]、居民消费支出[33]、新型节能技术在日常生活的推广情况[30]、居民年龄结构[34]、居民教育水平[35]、居民环保意识[36]等。其中,有研究表明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受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28],这为本文通过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渠道建立起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
(五)边际贡献
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已有研究大多是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碳排放的影响,而将城乡收入差距对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细化至居民生活源碳排放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或可以从居民微观视角对碳排放领域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第二,本文以“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为基础,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为何会对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产生作用,并提出居民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为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重要渠道,或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析层面起到补充作用;第三,已有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较少同时将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纳入同一个框架内,而本文在共同富裕视角下建立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关系,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协同降减居民生活源碳排放提供了新思路,为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二、理论框架
以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为基础,分析共同富裕视域下城乡收入差距为什么会对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产生影响,并分析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度的机制作用。
(一)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的关系
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居民生活源碳排放越多,亦即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利于抑制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由于居民生活源碳排放是由居民能源消费量核算而来,而居民的能源消费量受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34],因此本文从居民能源消费量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系入手进行如下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即单位可支配收入变化时消费额度的变动情况。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分析认为,居民的消费函数具有凹函数的特性,边际消费倾向有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特性[37],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群体,且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这一结论在一些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38]。居民的能源消费也遵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特性,首先,居民的能源消费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居民能源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提高而降低[39];其次,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能源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城镇居民。
中国2010—2020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能源消费量的现实数据印证了居民能源消费边际倾向特点。图1反映了中国城乡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10—2020年的能源消费量以及能源边际消费倾向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而发生的变化。其中,能源消费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由图1可知,首先,城乡居民的能源消费量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是能源边际消费倾向却随收入的提高而降低;第二,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量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程度要大于城镇居民;第三,农村居民的能源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倾向。
由居民能源消费边际倾向递减的特点可知:在人均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越低,从而农村居民能源消费边际倾向越大,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从而城镇居民的能源边际消费倾向越小;而由于高收入区的居民能源消费倾向变化较缓,城镇居民减小的能源边际消费倾向不足以中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大,从而总的居民能源消费边际倾向越大。因此,在人均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居民的能源消费边际倾向就越大,收入提高带来的能源消费量就越多,从而生活源碳排放量就越多。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说:
H1:居民生活源碳排放随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多。
自2008年起,中国的城乡收入比(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其内在原因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较城市居民而言更快,根据2008—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08—2020年增长了182.58%,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2008—2020年增长了278%。所以尽管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增长,但是城乡收入比却在缩小,根据H1,居民生活源碳排放会随之减小,即面向共同富裕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将有利于抑制生活源碳排放。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生活源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本文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结构来影响居民生活源碳排放。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来源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的变动,而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受收入水平影响,因此本文从能源消费结构和收入的关系入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为何会作用于居民的能源消费结构来影响居民的生活源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