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及深化路径
作者: 张荣军 杨凡摘 要: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鲜亮标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以来的初心使命践行中成功塑造了党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淬炼出了基业长青、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在新征程上应以党的领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人民是阅卷人”的评分标准进一步塑造党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使命担当;形象塑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22VSZ029)。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6-0017-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6.002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抚今追昔的大历史观从十个方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这都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形象。虽然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形象作为显性的政治话语表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才得以凸显,但其所传达的核心政治理念与核心价值取向作为主轴线却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全过程。可以说,党恢宏壮阔的百年历史就是塑造人民至上形象的百年历史。质言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在短短百年时间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式发展,根本之举就在于我们党牢固树立了担当使命的人民至上形象,并不断推动其现实转化,从而积聚起人民磅礴之力,推动党披荆斩棘,成长壮大。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口,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而来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因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立潮头之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全景式、总结式的回顾,对中国共产党赓续初心使命、诠释大党形象、更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都意义重大。
一、研究回溯与问题的提出
据不完全统计,以“人民至上”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人民至上”作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已取得了卓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民至上”的理论溯源研究。在这一议题的研究上,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如李敬煊、韩喜平、卢黎歌等学者一致认为“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关于“人民至上”的内涵研究。张扬、洪向华从生命至上、地位至上、权力至上、利益至上、标准至上五个方面认为“人民至上”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范畴体系[3]。三是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路径研究。刘红凛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贯彻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反对特权,健全完善“人民至上”的制度体系[4];李敬煊、黄平森则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以民为师、以民为镜、以民为秤[5]。四是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研究。龚维斌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团结和引领群众的行动指南,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制胜法宝”[6];马俊峰等则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构筑人民当家作主制度逻辑架构的关键和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本领的根本手段等[7] 。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发现,当前学界似乎尚未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全景式的研究与系统性的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担当使命的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使命的奥秘,是中国共产党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仍坚韧的不竭源泉所在。基于此,十分有必要站在学界当前相关研究的肩膀上突破与创新此研究的学术空间,全景式回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塑造过程的全貌,以总结历史经验为进一步塑造党的形象建设提供经验镜鉴,从而汇聚起人民之力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
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看家本领的政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是党的与生俱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它由小而大、由弱而强,不断画出最大同心圆的源泉动力。质言之,人民至上的形象塑造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根植于党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以来的百年奋斗全过程。以党的百年历史为依据,从整体发展脉络对党人民至上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详细考察便可发现,党分别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塑造了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在翻天覆地的强国大业中为人民谋富强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惊天动地的复兴大业中为人民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
(一)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为人民求解放的使命担当形象
中华民族是不甘屈辱堕落的民族,中华人民是自强不息的人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人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危亡,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勇抗争、不懈探索。但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也好,“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也好,抑或是义和团运动也好,最终都没能寻找到国家与民族的出路。在国家何去何从的十字关口,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给我国送来了一剂良方。马克思主义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孕育了新的革命思想,锻造了新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的命运开始根本扭转,一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开始铺就。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自觉接过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火炬,并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塑造了为人民求解放的人民至上形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党的纲领中彰显为民初心。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该党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就是该党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书,就是该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标志性名片。它规定着该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指明着该党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在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中科学阐明了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党的纲领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联合第三国际。”[8]14这表明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一开始就是致力于用革命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使命型政党。紧接着,党的二大又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8]16,就必须组成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使民族获得独立,人民获得解放。由此可知,党的纲领的提出就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指明了前进道路,同时也为党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塑造人民至上的形象提供了内在依据和方法支撑。
第二,在武装斗争中彰显为民决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华民族是敢于斗争的民族。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品格,没有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9]。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里,被压迫人民如果不用暴力来对付施暴者,就不能摆脱施暴者的蹂躏。这也就是说以武装斗争对抗反革命武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但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轮番压迫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目标,必将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重重考验,但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与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而是秉持为人民大义而死死得其所的情怀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风骨同敌人浴血奋战,先后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斗争探索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斗争就有牺牲,在党领导工人运动武装夺取政权的整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民族大义、人民大义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有一身是胆被俘后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的陈树湘,有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牺牲的无数革命战士,有在“此地正好,开枪吧”的呐喊声中从容就义的瞿秋白,有“誓志为人不为家”英勇就义的赵一曼等。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挚爱国情怀,以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意志生动诠释了党的为民的初心。
第三,在群众路线中彰显为民本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富有永恒意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砝码。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地用鱼与水、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来形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0],另一方面也指出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获得更多利益,强调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都是彻底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服务的,党的一切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党的一言一行都要以人民群众所拥护的为最高标准,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写进党章。既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又肯定了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目标。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党深入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把群众心声作为行动信号、群众需要作为行动选择、群众满意作为行动标准,“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等政策,自力更生地发展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充分调动和激发工人、农民、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开明绅士等的生产积极性”[11],使人民群众分得土地、增加工资,个个喜形于色。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实际言行诠释了党的为民本心。
(二)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欺凌的宰割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中华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但党执政之初仍面临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经济上生产萎缩、一穷二白,国际上遭到美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因此,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使命,并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锻造出了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开展土地改革。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饭吃,其他一切活动都犹如梦幻泡影。近代以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里,帝国入侵、资本剥削、封建压迫的场域性同在,全国上下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吃饭问题始终是没能解决的国之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决历史遗留的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是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倘若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党的执政就站不住脚,新生的国家政权就不能维持。因此,党执政后随即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开展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土地革命运动,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2]经过三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重组了乡村政治结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去不复返,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土地,使人民由土地的奴隶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第二,以宪法效力保障人民民主。宪法作为国家最具效力的根本大法,是全体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与保障书。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与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如何确保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利被提上了日程。1954年,第一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8]176-177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构建起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赋予人民广泛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