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老手艺中的青春新能量

作者: 段非平

非遗老手艺中的青春新能量0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并感受到了非遗独特的魅力,充满青春朝气的他们不断以创新的艺术表达,讲述这些古老技艺的崭新故事。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这些传统非遗技艺正面临断层、失传的危险。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并感受到了非遗独特的魅力,并不断以创新的艺术表达,讲述这些古老技艺的崭新故事。

在创新中坚守的青年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受国家认证的非遗技艺守护者。如今,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承重任的青年传承人们,在坚守非遗传统的同时,也开启了传承的新思路。

“其实在读书时,母亲就向我提出了‘传承’的想法。但当时的我还是比较抗拒的。”广州剪纸非遗传承人练晓红回忆道。大学毕业后,练晓红去了一家游戏公司上班。数年后替母亲上的一节课,让她第一次萌生了传承这项技艺的想法。“那天母亲身体不舒服,我就帮她代了一节剪纸课。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是非常渴望的,能够在他们的眼中看到‘光’。回家后我就一直在想,如果作为非遗传承人子女的我都不能接过母亲衣钵的话,可能未来孩子们真的只能在博物馆的橱窗里看到剪纸艺术了。”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练晓红除了和母亲一起制作剪纸作品、参与非遗进校园课程外,还组建了一支文创设计团队,开始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新。与母亲那一辈专注于剪纸艺术本身不同,练晓红更注重延展剪纸的用途,她带领团队开发了香熏剪纸蜡烛、AR剪纸日历、剪纸服装等产品,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现代,贴近年轻人。“我们做了各种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年轻人是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只有被他们接受后,非遗文化才能传承得更久、更远。”练晓红说道。

和练晓红一样,玲珑瓷技艺传承人吕雅婷也一直在通过不断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非遗。此外,她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要让玲珑瓷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它的美。为此,吕雅婷一直不断尝试突破传统进行创新,希望通过制作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让这古老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她不断调整配方比例,经过百余次烧制试验,最终研制出彩色玲珑釉,还和团队一起设计出可以边喝茶边旋转的陀螺杯、不会打翻的不倒杯等创新产品。

“有一次我们去日本参加一个国际展览,很多外国来宾、供货商都对玲珑瓷爱不释手,一直询问我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以前没有见过这么惊艳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向外国友人展示玲珑瓷的魅力,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骄傲。”在那之后,吕雅婷的玲珑瓷制品陆续销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她看来,想要让非遗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一定要先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通过与中国传统元素的结合,打造出符合国际审美的作品。“我希望可以让更多国家的人知道玲珑瓷,今后我会继续向世界展示中国瓷器的魅力,讲述好中国文化的故事。”吕雅婷说。

复刻古老技艺的青年自媒体博主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涌现了一批通过复刻传统技艺弘扬非遗文化的青年自媒体博主。他们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把非遗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现出来,让祖先丰沃的精神财富以更动人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

2023年4月,33岁的向清标开始用抖音账号“山白”发布系列短视频,记录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他负责拍摄,23岁的侄子向宏俊则肩负起复刻传统技艺的重任。《“一两黄金一两墨” 古法徽墨制作》是叔侄俩投入精力最多的作品,这部将500天的制墨过程浓缩为5分58秒的短片,发布后立刻火遍全网。割漆、炼烟、取烟、洗烟、打墨……徽墨在向宏俊的手中一点点成型。没有夸张的剧情,没有刺激的反转,甚至没有一句对白,平铺直叙的记录却异常打动观众。短片的抖音播放量突破了3.7亿,点赞量超1000万。网友们惊叹于徽墨“落纸如漆,经久不褪,纸笔不胶,丰肌腻理”的特性,也展开了围绕古老制墨技法的热烈讨论,累计评论超过了53万条。

之后,叔侄二人又陆续复刻了夏布、油纸伞、龙泉印泥、白棉纸等非遗技艺,每段视频内容都充满了精心打磨和时间沉淀的印记。拍摄传统手工艺的视频费时费力,在讲求效率的短视频行业中属于“异类”。但喜爱“山白”作品的网友已经形成了共识,纷纷表示:“我们喜欢的就是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这份纯粹让古老的非遗传承更显浪漫,永远不会‘催更’。”

与“山白”舒缓、唯美的表达方式不同,95后湖南妹子江寻千的作品更强调鲜活的故事。2023年6月,江寻千制作的视频《带你去看曾经最极致的浪漫,千年绝技—打铁花》在B站发布,作品的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为了掌握国家级非遗“确山打铁花”的技艺,她专程去河南拜师非遗传承人杨建军。但当江寻千向杨老师表明来意后,杨老师却立刻摆手拒绝。原来打铁花需要将1600度高温的铁水打向高空,形成又高又散的铁屑,铁屑越高、越细,下落过程中冷却得越快,越不会轻易烫伤人,这就要求打铁花的人必须拥有足够的力量。因此,打铁花便有了不成文的规定,传男不传女。江寻千没有放弃,面对她的执着与坚持,杨老师最终松了口。从训练的第一天开始,江寻千几乎从早到晚都在练习,“甚至晚上做梦也在打铁花,吃饭的时候手都不由自主地打铁花”。

经过数月的练习,江寻千终于顺利出师,并选择了一处沙漠进行实演。尽管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真正上场时,她还是感到了些许害怕。“我那时候才明白,原来打铁花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克服直面烈火的恐惧。”好在一切都非常顺利,伴随着铁水腾空而起,绚烂的铁花在黑夜绽放,“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极致浪漫呈现在众人面前。这一刻,大家不仅看到了女性力量的坚韧与勇敢,也看到中华非遗文化的灿烂与多彩。

除了打铁花,江寻千还复刻过很多非遗技艺,也了解到不少非遗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我在向传承人学习时,他们都拒绝收学费,只为了能通过我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并不只是拍好看的视频这么简单,我也承担着传承非遗技艺、弘扬非遗文化的使命。”

在热爱中前行的“业余非遗手艺人”

随着有关非遗的精彩作品不断走红出圈,很多年轻人不再只是默默围观,他们凭着一腔热爱,在网上自学互勉,作为“业余非遗手艺人”探索制作富有创意、新意的非遗手工艺品,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新力量。

新繁棕编是四川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偶然机会,家住成都的女工程师张婷在逛街时见到街头艺人售卖棕编工艺品,遂与棕编技艺结缘。她自己上网搜教程、买材料、独立制作,5年下来,竟集齐了一座“动物园”。在张婷的精心编织下,普普通通的棕榈叶摇身一变,化身栩栩如生的动物,在她手中焕然一新。“在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工艺品的今天,像棕编这样的纯天然、纯手工技艺越发显得珍贵。每一件作品都是手艺人用心制作的,带着历史的传承与暖意。”张婷说,她给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取名“叶子活了”,正是希望让棕榈叶活起来,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技艺特有之美。

从小就对艺术和设计感兴趣的张明宇,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兰州西机务段的一名职工。2021年,张明宇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制作湖北省省级非遗英山缠花(用蚕丝缠绕而成的花饰)的视频,被这一指尖艺术深深吸引的他开始主动学习、探索。一年后,张明宇在小红书注册了账号“绾云舒”,开始发布自己制作的缠花作品。其中一件“缠花版螺蛳粉”,收获了大量网友的喜爱。酸豆角、花生米、木耳丝、炸腐竹……现实螺蛳粉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都被他惟妙惟肖地制作出来。晶莹的“米粉”悬在“碗边”,让网友直呼逼真。

“非遗技艺不能故步自封、不接地气,而是需要跟上时代,不断吸引年轻人加入,给非遗技艺带来新的生命力。”山西并州叶雕非遗传承人罗瑞表示,传承非遗技艺的关键在于让更多人爱上非遗文化,而不是让其掌握在少数传承人手里。从2021年开始,罗瑞便以“多喜乐”的网名,主动在小红书上发布教程。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向她反馈自己的学习进度,私信求教技法问题。“看到年轻网友的积极反馈,真是很开心!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而非兴趣。”在罗瑞看来,具有开放交流优势的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非遗接续传承的最好平台。

非遗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通过各自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从“活过来”到“火起来”,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