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匠人赵树宪:让非遗与时代共舞

作者: 王如影

绒花匠人赵树宪:让非遗与时代共舞0

五十年来,绒花匠人赵树宪不断用创新的方式为非遗绒花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技艺的创新潜力。

走进南京老城南,沿着青石铺就的堆草巷徐行,两旁是黛瓦灰砖的传统宅院,不远处是汩汩流淌的秦淮河,非遗绒花传承人赵树宪的工作室就坐落在这里。

推开工作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墙盛放的绒花,吸引着往来游人的目光。五十年来,赵树宪不断用创新的方式为非遗绒花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技艺的创新潜力。正如绒花所隐喻的“荣华”之意,这项非遗工艺历经千年依旧花开不败,至今仍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手艺人的“守艺”路

赵树宪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计划经济年代,他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成为一名绒花学徒。这个看似巧合的安排,却让赵树宪找到了一生热爱的事业。

赵树宪刚入厂时,正赶上中国工艺美术的繁荣时期。绒花制品对外出口量很大,一度成为当时南京创汇的支柱产业。作为学徒,年轻的赵树宪从最基础的做绒条学起。他做事踏实,每天能生产七八百个绒条,条条精美,毫无瑕疵。赵树宪的努力很快得到了认可,他从流水线调入设计室,成为知名手艺人周家凤的助理。在师父的指导下,赵树宪勤恳练习每一道工序:从基础的梳绒、勾条、打尖,到后期的熨烫、传花,他逐渐掌握了绒花制作的全部流程。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绒花的订单开始减少,工厂经营陷入困境。许多手艺人为了生计纷纷转行,赵树宪也不得不去了出版社做图文编辑。但与他人不同的是,赵树宪在业余时间仍坚持研究绒花制作,没有荒废手艺。

2005年,中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南京媒体开始在报纸上呼吁 “寻找老手艺”。在市民的推荐下,绒花逐渐回到大众的视野。2006年,南京绒花被评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树宪也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年过半百的赵树宪重新拾起了以前的手艺。对于绒花,他初心未改,依然热爱。而更让他感动的是,还有不少人也同样惦记着绒花这项老手艺。2008年,赵树宪在南京民俗博物馆设立工作室,重新开始制作和售卖绒花。他回忆说:“当时我的第一个买家是一位加拿大华人,他的母亲曾是广东的粤剧演员,以前演出时佩戴过绒花。后来,他的母亲一直对绒花念念不忘,却再也没有看到过绒花了。所以,看到我还在做绒花饰品时,他非常诧异。第一支花我卖了100元,报价的时候我还怕他嫌贵,没想到他非常高兴地买下了。”

赵树宪的坚持让他等来了好机遇。2018年,连续剧《延禧攻略》热播,剧中皇后、妃嫔的头饰受到了大众关注。这些造型精美、典雅别致的绒花饰品都出自赵树宪和他的徒弟之手。随着绒花的火爆,各种订单纷至沓来,但赵树宪依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绝不为了赶工期而降低绒花的品质。“做花如做人,不能为了赶工期就粗制滥造。我有两大原则:原材料不能变,手艺也不能变!”这是他几十年来始终坚守的底线。

让非遗“接地气”

绒花,作为一项独具南京特色的手工艺,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宫中的女子作为头饰佩戴。在明清时期,绒花饰品逐渐走入民间,供“一事三节”使用。一事指的是婚事,三节则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红楼梦》里提到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说的就是南京绒花。

如何让这一古代饰品融入现代生活,让绒花技艺重焕生机,一直是赵树宪不断思考的问题。他告诉记者,2008年左右,国内开始流行穿汉服,他立刻捕捉到了这个趋势,开始为汉服制作配套的绒花饰品。随着订单和关注度的增加,赵树宪的思维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开始尝试让非遗绒花与其他领域“跨界合作”。他把绒花做成大型活动的伴手礼以及茶馆餐厅的装饰画和摆件,还推动绒花“出海”,与时尚界合作。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礼服上融入了赵树宪制作的绒花孔雀;LV旗下的帕尔玛之水的香水底座采用了绒花工艺;Dior Men 2024春夏系列中,绒花被用作帽子上的饰品。

谈及让非遗重新“活起来”的经验,赵树宪表示,若想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就必须进行改良与创新。他回忆起在浙江看到非遗竹编手艺,竹编技术制作的箩筐在现代社会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这让赵树宪感到十分可惜。“怎样才能让竹编技术用在生活中呢?我想到现在有很多家庭养猫,不如换个思路,用竹编技术来做猫爬架,这不就能用上了!”赵树宪笑着说。“非遗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气,需要找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场景。”

传承:“以产养遗”

曾经,赵树宪被称为“最后的绒花匠人”,而如今,他新开的绒花工作室里已经坐满了年轻的学徒。赵树宪告诉记者,这些学徒中既有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业余爱好者,他们都想把绒花技艺延续下去。

“我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绒花的传承上。当前绒花的市场前景很好,我教年轻人做绒花既可以把手艺传承下去,又能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赵树宪说。他告诉记者,绒花制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多才行。“有年轻人的加入,绒花才会一直有市场。有了市场,年轻人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为此,赵树宪携手高等职业学校和南京行知职业培训学校联合打造 “金陵行知非遗文创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多次将非遗带进校园。他还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开设了非遗体验课程,在假期中吸引了不少中小学生前来“打卡”,学习非遗绒花制作工艺。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手工艺作为职业,让绒花实现品牌化、产业化,真正做到‘以产养遗’,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是当前赵树宪最大的心愿。(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