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 迈向未来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7日,当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会议中心的灯光聚焦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明确提出“愿同中亚国家开展更高质量合作,深化利益融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勾勒出区域合作的经济蓝图,更揭示了一个深层命题:文明对话正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期“经济”栏目刊文《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开启新时代》。文章认为,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纽带已从单纯的能源贸易拓展为覆盖全产业链的深度协作,双方正加紧向着新时代产业协同的熔炉、发展中国家重塑经济融合之路的样板迈进,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调整要求,也回应了区域发展的现实关切,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提供了东方智慧。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作为曾经繁荣南北贸易的黄金大动脉,中国大运河记录着沿岸人民的生活百态,滋养了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也塑造了沿岸城市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本期“学习进行时”栏目刊文《以千年水脉传承千年文脉》,深入阐述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更蕴藏着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促进文明互鉴的独特潜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大运河成为开放包容的文化载体,向世界生动展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力路径。
2025年5月29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来自运河沿线城市的代表纷纷表示,期待以更加紧密的交流交融,让千年运河绽放出新的时代华彩。
本期“今日视点”栏目推出《千年运河的传承和新生》一组报道,在字里行间,为读者呈现出“千年文化在此流淌,古今风貌于此交汇”的多彩画卷。如今,大运河经过20多年的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不仅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之河、产业之河、生态之河、民生之河,一条联通民心、交融世界文明之河。大运河所具有的国际属性和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各国文明“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理想载体。越来越多的运河文化传播者,孜孜不倦地讲述着运河故事、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本期“文化”栏目刊文《香云纱:圆德国设计师的“中国制造”梦》。25年来,德国设计师凯瑟琳·冯·瑞星博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展示香云纱的魅力。她通过自己的创新赋予这种有着百年历史的织物新活力,并把香云纱和中国其他的非遗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凯瑟琳与香云纱的故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传统,更在于让传统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同时,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