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的狂飙时代

作者: 马迪

智能驾驶的狂飙时代0

从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到如今逐渐走进现实,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重塑人类出行方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项革命性技术的神秘面纱。

清晨的阳光洒在加州101高速公路上,一辆特斯拉Model3正以流畅的姿态自动变道超车,精准地驶入匝道。驾驶座上的约翰双手轻搭方向盘,目光却欣赏着窗外风景—这一幕,正是特斯拉FSD(Full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系统带来的未来出行图景。从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到如今逐渐走进现实,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重塑人类出行方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项革命性技术的神秘面纱。

任何一位老司机都知道,人的驾驶过程可以分为“感知-决策-执行”三个环节,即:眼睛观察路况、大脑分析判断、手脚操控车辆。智驾系统也遵循这个逻辑。

首先,车辆会装载多种传感器,一般包括激光雷达、毫米级光波雷达、可见光摄像机、加速度传感器等,实时收集周围的图像、声音、深度和距离等环境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智驾系统运用算法,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对不同情境做出决策,比如避障、变道、停车、加速、路径规划等。最终,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指令,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发送给汽车的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从而完成对车辆的操控。

智能驾驶的idea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StanfordCart”首次尝试通过摄像头和计算机实现路径规划,尽管它的速度仅为每小时1.6公里,且需要数小时计算一条简单路线,但这仍然标志着智能驾驶走出了第一步。

智能驾驶真正的商业化应用始于2014年—特斯拉推出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开启了智能驾驶量产的新纪元。但实际应用中,过分依赖智能驾驶很快酿成了一场悲剧。2016年,美国一位车主在驾驶特斯拉ModelS时启用了Autopilot系统,但在阳光直射下,Autopilot未能识别到一辆横穿马路的白色大货车,导致特斯拉以11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卡车,司机当场身亡。

全球首例智能驾驶致死事故促使整个行业开始重视技术局限性和安全性问题。几个月后,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对智能驾驶的分级进行了重要修订,明确了从L0到L5的六级分类体系。Autopilot属于L2级“人机共驾、驾驶员全程主导”,即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要求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

如今,全球智能驾驶形成了三大技术路线: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视觉主导方案、以Waymo为代表的激光雷达方案以及中国的车路协同方案。

截至2025年6月,特斯拉FSD(FullSelf-Driving)已经更新到V13版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有33万用户。其核心是8个环绕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它们就像汽车的眼睛,以每秒36帧的速度捕捉周围环境的图像数据,然后输入到一个由数百万个神经元组成的数字大脑“HydraNet”中,来实时识别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上百种物体。

Waymo源自于2009年谷歌启动的智能驾驶项目,于2016年独立。如今这个驾驶系统已升级至第六代,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达500米,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展现出较高的可靠性,但高成本(单车超10万美元)和极端天气适应性仍面临挑战,商业化速度也较慢。

中国车路协同方案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根据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该方案已在北京亦庄、苏州相城区等国家级示范区落地应用,依托5G和C-V2X技术实现了车路协同响应时间小于100毫秒的实时通信。该方案更适合中国复杂交通环境,但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新车中,L2级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5%。这种快速增长反映了市场对智能化功能的强烈需求。但我们要清楚的是,智驾技术本质上只是辅助操作工具,目前还存在算法、感知以及人机交互的响应时差等问题。

无论如何狂飙,汽车的根本属性是交通工具,安全抵达目的地才是终极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