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作者: 本刊编辑部“这个世界,各国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十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十年来,习近平又在不同场合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论述,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十年来,中国发挥历史主动,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在持续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值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本期“学‘习’进行时”栏目刊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共同的家园》。文章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及其一系列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担当。中国正在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互利共赢的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等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卷。
新征程上,中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56789”的基础性作用,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重大论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民营经济被重点提及,提出将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对民营经济的定位和要求,从政策和舆论上给予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释放出了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积极信号。
本期“今日视点”栏目推出大型专题报道—《民营经济:奋进正当时》试图多元化、多维度、故事化地向读者展示民营企业拉动和促进中国经济,积极应对国内外冲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韧性十足、稳中向好的重要支撑。
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随着1999年12月20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澳门特区基本法正式实施。澳门特区基本法颁布30年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下,回归祖国23年多来的澳门实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强大优越性和生命力。
为纪念澳门特区基本法颁布30周年,本期在“直通港澳侨”栏目刊发《澳门特区基本法颁布30周年:“一国两制”彰显强大生命力》。
同样在该栏目刊发《全面恢复通关,为香港发展注入新活力》,以评述的形式聚焦2023年2月6日零时,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两地居民往来恢复至常态这一热点事件。文章认为,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对香港经济发展是积极信号,在民生行业、进出口贸易、投资创业、产业协同、合作平台等五个方面都将释放更多活力、拓展更大空间。经贸往来将恢复常态并且更加紧密,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也将为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开放的中国始终在与世界的交融中书写发展的新篇章,始终以维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这一目标将在春天的盛会—全国两会上得到进一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