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未来产业 成都如何发力?
作者: 李可欣 陈婷婷聚焦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六大领域前瞻培育未来产业,体现出五个方面的考量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成都如何发力未来产业?
今年1月,成都出台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瞄准六大重点领域24条细分赛道,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发展处处长张实睿介绍。
前瞻培育未来产业五大考量
由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所推动的未来产业,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是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基础,进行前瞻性谋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未来产业也是一个涵盖范围广、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张实睿表示,正因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是将大方向的明确性与小领域的不确定性有机融合、动态调整的过程,战略留白必不可少。需要常态化开展新赛道跟踪预研,敏锐捕捉深地深海深空、认知型人工智能、超导技术等前沿领域的颠覆性、突破性进展,密切关注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
据介绍,目前针对未来产业的特点,成都结合自身优势与实际情况,聚焦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六大领域前瞻培育未来产业,体现出五个方面的考量。
其一,锚定国家战略大后方使命职责,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同频共振。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成都明确了六大领域的发展发向。例如以贯彻落实国家“面向人民生命安全健康”战略为导向,明确发展前沿生物领域。
其二,遵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将大方向上的相对确定性与细分领域的不确定性有机融合。未来产业的大方向如前沿生物、未来交通、能源等领域发展前景明确,技术突破指日可待,但在具体的细分领域上仍具有偶发性和不确定性,成都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基础进行探索。
其三,短期依托“蓄势待发”新赛道,中长期依托“虽远必至”科技成果转化分阶段梯次培育。在24个细分领域中,按照发展时期分为近期和中远期两个阶段。如卫星互联网等可以较快产业化的领域,将其归入近期发展规划中;对于目前还处于理论或实验阶段,不够成熟但“虽远必至”的领域,则归入中远期规划,如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
其四,充分发挥成都科创产业独特优势,与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的升级演进方向有机衔接。以光芯片为例,光芯片领域与已有的芯片产业基础结合紧密,既是现有芯片产业的迭代升级版本,也是成都根据目前芯片产业现状,为进一步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而谋定的前进方向。
其五,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四链融合”趋势特征,构建孕育未来产业成长的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规划部署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未来产业尤其是细分领域的成熟,更多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
以远见和格局谋划未来产业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成都有哪些创新举措?张实睿重点从承载空间和生态营造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承载空间来看,不设立主承载地,全域竞相培育未来产业。张实睿表示,“未来产业作为后天产业,需要区(市)县具有远见和格局,真正投入资源、投入精力去研究谋划。”成都提出全域竞相培育未来产业,鼓励各区(市)县依据自身优势,以“小而精”的孵化加速园为抓手发展未来产业。
从生态营造来看,主要从八大方面着力:强化未来产业技术的敏锐捕捉能力;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的赋能支撑作用;补齐成果转化链条的薄弱缺失环节;提升天使种子基金的引导服务效应;引育未来产业所需的多元人才梯队;构建赋能未来产业的数据资源体系;实施新型研发机构的“揭榜挂帅”模式;创造应用场景牵引的示范迭代机会。
以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揭榜挂帅”模式为例,张实睿解释,新型研发机构既不是科研技术团队也不是企业,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起着连接器作用的桥梁。它一端连着高校的技术源头,另一端连接着企业孵化。具体来说,目前技术成熟度分为0—9级,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技术成熟度仅停留在1—3级的理论、实验阶段,而企业对于这些技术成熟度比较低的项目不愿意投入。“因此,就需要新型研发机构耐心地把技术成熟度加以提高,甚至帮助企业或者直接把企业孵化出来。”张实睿说。
此外,构建赋能未来产业的数据资源体系也是未来产业中发展的重要一环。数据作为重要资源,并不是只在公共服务和政务发挥作用,也能促进未来产业发展。比如,据预测,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更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将会转变为运营公司,依靠自动驾驶汽车收集的海量数据,以数据交易为核心,开辟产业新赛道,从制造商转变为数据平台,从而推动产业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