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一流科技创新资源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王胡林

集聚一流科创资源,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集聚一批一流科技创新资源。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包括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科技研发人才等内容,是成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集聚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盘”。从国际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来看,大型科研平台、国家实验室、高品质科创空间、科技领军人才等一流科技创新资源云集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成都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效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创新平台以及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发挥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盘”作用,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牵引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经济“变轨”跨越、“重构”跃迁的机遇窗口。在此背景下,成都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产业基础扎实、创新创业活跃的优势,强化资源集聚的“牵引力”作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形成“资源集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动能持续迸发的“永动机”。创新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2023年成都已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新增科技领军人才982人,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这些科技资源支撑着成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持续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永动机”。

集聚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率先集聚。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区位、政策和生态优势,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重点领域,加快集聚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基础端研发,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循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科技创新资源最密集、科技成果转化最便捷的集聚区。

打造一批一流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具有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创新领域和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完善和提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一流企业等为主体的创新网络,吸引和布局一批与重点产业链紧密相关的科技创新资源,同时注重科技资源布局的关联性,努力打造一批多学科、综合性的一流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

注重引进一流科学家和一流团队。把引进一流科学家和一流团队作为加快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突破校地、校院合作的体制约束,探索与科学家直接合作的路径,探索系统性地引进优秀科学家的途径和专项支持政策。优化天府实验室等重要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支持一流团队和一流科学家自主确定管理和研发路径,形成顶尖科学家集聚的“塔尖”效应。

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制度与环境。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制度,以打造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科技文献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为目标,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移、项目认定、需求配对、产权保护、政策咨询等服务支持,持续健全科技成果捕捉发现、对接转化机制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多参与者资源共享。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