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作者: 王晋

建立“产业出题,人才解题”机制,助力企业和相关产业实现AI化

人工智能(AI)产业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支点,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成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算力资源、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多个显著优势,但与先发城市比还存在差距。

一是缺乏本土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厂。本土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在全国乃至在全球具有引领作用的大企业,特别是在新一轮生成式AI热潮中竞争最激烈、最引人关注的大模型公司,公开报道数据显示,成都仅有3家,而深圳、上海、北京已分别有11家、12家、54家。二是资本活跃度不够。人工智能产业往往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尤其在企业培育阶段,吸引更多投资和创业资金对于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三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成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人工智能储备人才与北京、杭州等城市差距很大。

鉴于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建议下一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依托成都超算和智算“双中心”,加快发展算力产业。积极围绕“运力”“算力”“存力”等关键领域,大力发展芯片、服务器整机、液冷设备等高端硬件,支持鲲鹏、昇腾、海光等自主可控芯片部署应用,提高自主研发算力设备比例;聚力推动存储芯片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以存储为主导的数据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存储谷”。此外,进一步完善“算力券”政策,扩大普惠公共算力服务,加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强化“双中心”产业聚合平台的角色,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提供交流平台。

二是推动成都产业AI化。人工智能可以深刻改变工作的方式方法,具备降本、增效、强化韧性等能力,从产业创新的实务需求出发,建议启动全市产业AI化。组成产业AI化专家服务团队,整合AI需求端及AI供给端,成立AI化推动工作小组。建立“产业出题,人才解题”机制,由信息服务、医疗生技、电商广告、人力资源、监控安全、物联网等产业的相关企业提出AI转型的具体需求,由AI化专家服务团队提供解题方案,助力企业和相关产业实现AI化。

三是实施AI人才战略。鼓励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发布或选用人工智能教材及教案,并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培养更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建立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提升实战经验。重视基础教育,扩大在职及就业培训,推动AI向下扎根,提升成都普通市民的AI素养。同时,积极实施柔性引才策略,通过“以赛引才”“项目引才”等模式,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为成都工作。

四是实施本土AI企业培育计划。结合成都的优势特色,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研发、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建立政府引导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具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聚焦专精特新,立足快速见效且成本较低领域,形成专业解决方案,在音乐、工业检测、智能语音、辅助办公等细分领域打造垂类大模型。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