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对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决扛起推进“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传承和强化“中外交流的枢纽”独特优势,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

锚定高水平开放目标任务,力争到2027年,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定位全面确立,内陆门户通达能力持续增强,外资外贸外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文化名城美誉度显著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初步建成通道内畅外联、要素高效配置、经济活力充沛、对外交往密切、制度开放包容、区域协作共兴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35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实现这一目标愿景,必须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自觉服务大局、找准方位,提升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推动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必须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兼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向西向南开放区位优势、“两场两港”枢纽优势和广阔战略腹地优势,不断提升“五外”联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必须强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稳步推进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强化底线意识、稳慎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在高水平开放中更好维护各领域安全。

二、重点任务

(一)提质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

1.高水平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恢复欧洲、北美等重要国际(地区)航线,稳步拓展非洲、中亚、南亚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航线,加密重要航点航班频次,加快发展国际通程航班、出入境旅游包机直航等业务。完善“客货并举”发展机制,大力培育航空枢纽超级承运人,争取设立基地货运航司,加快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网络。加快实施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深化“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支持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2.高标准建设国际铁路枢纽。优化“四向拓展”铁路网络,高标准建设亚蓉欧开放大通道,深度融入中欧班列南通道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通道,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隆段扩能改造,全力保障川藏铁路、川青铁路建设。以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量为引领,全面增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功能,持续拓展“蓉欧速达”五定班列新线路、新站点,联动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做强中老泰马、澜湄蓉欧等特色快线品牌,稳定运行长江班列,积极开通至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班列,加快布局建设省内“一港多站”组货基地,争取开行国际旅游班列。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以市场化方式合作共建物流集散基地。

3.建强国家物流枢纽功能。高质量建设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争创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高水平运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深入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深化“交商邮供”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拓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应用,积极发展“海运+冷链班列”海铁联运模式,完善多式联运前置货仓布局,支持建设国际公路货运中心,推进重庆果园港、成都龙泉公路港协同共建内陆无水港,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促进社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优化物流组织运营模式,深化车边直提、抵港直装等试点,支持实施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进境种苗“附条件提离”等监管模式,加快推动智慧空港、智慧陆港建设,提升“枢纽对枢纽”“门到门”供应链服务水平。深化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鼓励发展无人机同城即送、跨城急送等低空物流新模式,推动常态化开行低空物流商业航线。鼓励现代物流供应链企业深度嵌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促进物流产业与适空适铁产业双向赋能。

4.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争取布局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着力提升国际性区域通信网络性能水平。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功能,做强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布局建设高能级算力调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双向配置的枢纽运筹能力

5.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快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协同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境外知名企业、高校在蓉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建立离岸创新基地,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国际科技组织总部在蓉落地,探索打造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构建完善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的国际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探索建立常态化技术转移协同机制。积极承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提升成都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能级。深入实施“蓉漂计划”,采取“全职+柔性”方式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鼓励在蓉高校与境外知名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业引育国际物流、跨境电商、涉外法务等领域专业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加快集聚各类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6.全面提升产业建圈强链开放水平。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要求,推动高端芯片、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卫星互联网、创新药等重点产业提升全球配置资源水平,加快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电信、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数据交易流通机制。深化农业开放合作,加快国家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持续扩大本地特色农产品出口规模,丰富拓展特色水果、乳制品、肉类、海鲜等进口品类。稳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债便利化等试点,鼓励企业在跨境业务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依法开展跨境贷款、跨境发行债券、跨境投资并购、跨境证券投资等金融服务,支持打造“蓉贸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7.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完善“蓉欧产业对话”等企业对接合作机制,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全球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境外直接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全球布局,鼓励企业参加高品质国际性展会拓宽经贸合作。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建强成都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中心,实施“开放成都”合作伙伴计划,鼓励“走出去”企业联合成立境外商会和投资服务联盟。搭建“蓉易出海”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资质和项目审批、风险预警、资本对接、事后管理等对外投资合作综合服务保障,引导企业提升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能力,增强企业海外合规建设意识,依法维护“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

8.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拓宽吸引外资渠道,鼓励在蓉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等形式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蓉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功能性机构。支持中国—欧洲中心打造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推进国别合作园区差异化发展,加快打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贸易投资平台。加大外资项目招引力度,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用好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平台资源,靶向招引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创新“出海招商”模式,构建“大区辐射+点状布局”的海外驻点招商体系,完善成都海外经贸服务机构网络和功能。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依规保障外资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需求,及时处理经营主体反映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许可、标准制定、享受补贴等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歧视行为,常态化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推动外资企业诉求跨部门高效协调解决。

9.推进对外贸易提能增效。深化产贸联动,建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等重点外贸产业集群和鞋靴服装、家居家具、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特色外贸产业集群,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商贸中心功能,持续加强与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贸易往来,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中间品贸易,创新发展绿色贸易,大力引育外贸枢纽机构、结算型平台企业,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高质量建设数字服务、文化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语言服务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培育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促进软件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影音等产品和服务出海,积极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建筑设计等领域服务贸易。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鼓励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分销网络和海外仓,推动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贸易等融合发展。

10.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级。加快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千亿级商圈,提质建设西博城、蓉北、空港新城商圈,加强与全球顶级商圈联动。打造新“十二月市”消费品牌,实施名菜、名厨、名店工程推广川菜美食,打造医美、康养、中医药等特色健康服务品牌,加快发展全球知名品牌首店、首展、首发、首秀经济,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培育银发经济、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国际消费新热点。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建强“两场两港”国际消费载体,深化“口岸+商圈”协同联动,持续开展消费品进口促进专项行动,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保税展示+即时配送”新零售模式,推动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打造跨境商品消费中心,拓展成都进口嘉年华品牌效应。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边检手续等政策,优化外籍人士支付、景区预约、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措施,构建商圈免税店与机场退税点衔接机制,加强外籍人士消费权益保障。

(三)全面深化对外交流交往,不断增强多元包容的枢纽融通能力

11.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塑造“三城三都”品牌矩阵,加快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质建设青城山—都江堰、安仁古镇—西岭雪山等世界级旅游景区,加快打造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策划推出大熊猫、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交子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推动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协调发展,全力塑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园城市·熊猫之都”城市标识。统筹推进办赛营城兴业惠民,高水平举办世运会、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会,大力申办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持续提升“金牌球市”“成都马拉松”“天府绿道”等自主体育品牌影响力。高水平举办中国音乐金钟奖、金熊猫奖、“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等活动,鼓励创作文学、影视、音乐、科幻等精品力作,持续提升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美食嘉年华、成都双年展、成都·欧洲文化季等品牌节会影响力,积极推动蜀锦蜀绣、川酒川茶、竹艺藤编、川剧艺术等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12.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用好涉外媒体成熟渠道,做大做强网站、杂志、智库、社交账号等国际传播矩阵,推出多语种专栏专题。统筹运用国际经贸活动、国际展会论坛、民间交流平台等资源加强城市对外宣传,开展国别化、精准化传播,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实施“影像天府—视觉成都”计划,组织开展成都文博、美食等海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优秀文艺作品多语种传播,培育“云展览”“云演出”“云游”等传播交流新形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