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摩诃池

作者: 何秀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趁着周末,我和先生带上老人和孩子,一家人一起去逛期待已久的摩诃池公园。

去年7月,摩诃池公园就已经开门迎客。因为琐事耽搁,我一直无缘身临其境,心中甚为遗憾。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池苑,无疑承载了成都人心中太多遐想和期盼。想到今天就要一睹芳容,停好车后,我忍不住加快了脚步。

当清爽的凉风从摩诃池水面吹来时,我顿时放慢了脚步。风吹涟漪起,睡莲朵朵开。此时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雨后初晴的天空。阳光照下来,点点金波,随着微风轻轻荡漾。湖中种着荷花、睡莲,有袅娜地开着,也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淡淡花香和着水汽,四处飘散。

岸边水草丰茂,杨柳依依,大朵大朵的芙蓉花开得正盛。游人三三两两,聚在湖边、树下、花丛前,或拍照打卡,或交头接耳摆龙门阵。整个公园清雅别致,充满古意。先生推着婴儿车,行走在“信步花道”上。还不满1岁的儿子好奇地瞪大眼睛,到处逡巡。他一会儿瞅瞅唐代宫灯样式的庭院灯,一会儿又要爬上景观座凳,抚摸唐代瓦当纹和美人靠图案。爬累了又坐回婴儿推车里,边走边“指点江山”。车轮碾过仿古青砖路面,咿呀作响,有穿越千年之感。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据史料记载,隋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封为蜀王。为修筑蜀王府和子城,命人在城中取土,留下一个巨大土坑。后积雨水,形成一个大池。有西域僧人到成都,见如此巨大之水面,感慨称之“摩诃宫毗罗”。摩诃为梵语,有“大”之意,毗罗为龙,摩诃宫毗罗意为池大而有龙,故名为摩诃池。杨秀在其上建散花楼,用来游宴取乐。

现在的摩诃池公园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总面积约63亩,距离它鼎盛时期的上千亩,无疑是无法相比的。但如今的园中有宫墙遗址展示、柳桡台、芙蓉阁、摩诃挹翠、摩诃池演变、白果苑等景观,胜在小巧精致,闹中取静。

在芙蓉阁旁边的沙池里,儿子一屁股坐下来,开始玩沙。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万千风光比不过手中一掬细沙。他咿呀作语,似乎在向大人讲述玩沙的乐趣。

“弟弟,弟弟!你不要坐在沙子里,会弄脏裤儿的。”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哥哥朝我们跑来,很着急地想要把儿子拽起。“哥哥带你到那边去耍。”怎奈儿子还太小,他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没法独立行走。他只是睁大了眼睛,望着热心的小哥哥咧嘴一笑——我们替他婉拒了小哥哥的好意。很快,小哥哥拿来小铲子,陪着儿子一起玩起沙子。又过来了几个孩子,大家蹲在沙池里,有说有笑,玩成了一片。

“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古代的摩诃池曾经是皇家禁苑,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文化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普通市民休闲游憩好去处。在成都,这样平凡的幸福就在你我身边,唾手可得。

(作者系成都市青羊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