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城市活力和幸福感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作者: 陈婷婷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一年再次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出席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并举行系列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城市的活力和幸福感如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凸显出什么内涵特征?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成都如何进一步提升活力和幸福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本期“先锋会客厅”邀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就此进行解读。
城市活力和幸福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和鲜活例证
先锋:一座城市的活力和幸福感如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
焦永利: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深深根植于5000年中华文明土壤,兼容并蓄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
从基本功能来看,追求活力与幸福是城市的共同愿景,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基础、路径与治理模式则有所差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既要广泛吸收各国现代化的优秀经验,也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特别是要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决定了我国实现城镇化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非比寻常,同时,巨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较多,需要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积极推进成都等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破解“大城市病”,在区域尺度上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特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回顾城市发展史,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形态,城市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由此也带来环境、公共卫生等“城市病”以及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道路必须把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最广大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城市发展中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特别注重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多的高水平文化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创造具有高雅文化品味的城市公共空间,积极塑造城市精神品格。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城市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与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特质结合起来,将现代基础设施、建筑体系与传统的优秀营城智慧融合起来。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西方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是基于其所在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财富积累,这样的路径早已被历史抛弃。今天,像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一带一路”建设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一方面通过深化开放持续提升自身能级与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实现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为区域和相关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建设新型全球城市。
成都焕发出的发展活力以及人们切身体会到的幸福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和鲜活例证。活力是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幸福感是巴适安逸、烟火从容。
汤继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将中国式现代化变得立体、生动、丰富、具象。
探讨城市的活力和幸福感,归根结底是人。城市的核心是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最基本的活力源自于人,对人的精细化态度与服务是城市活力的关键。以提升人的活力为主线,一以贯之高质量提升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活力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实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全面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统一。活力是城市特征的外化表现,幸福感是城市里人心的度量和感知。
从城市的活力和幸福感来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显著内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一脉相承。城市如何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融入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征与要求,将直接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构成城市发展的底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标明城市发展的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树立城市发展的底线,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明确城市发展的路径。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结合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及发展趋势,城市活力和幸福感的追求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内涵,即以人为中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和实施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引下,高品质生活是我们应该坚守的目标,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需要高效能治理。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周期、全流程中
系统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先锋:成都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最具活力和幸福感?
焦永利:从现代化视野来看,社会的活力就是要追求实现有秩序的多元、有品质的产出、有进步的创造、有内涵的时尚。城市的活力则相应体现于城市的能级与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力、资源配置力以及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微观上看就是企业、居民的精神状态以及各类市场要素的活跃度。城市所创造和承载的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本质上也是一组客观要素的函数,包括就业与发展机会、生态环境、各类市场服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精神文化氛围等。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虽然活力与幸福感长远而言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也存在一定内在张力,需要正确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城市的发展活力是构筑幸福生活的前提,而人民的幸福感是城市活力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依归。
当前,成都站上更高发展起点,在多个全球城市榜单上不断争先进位,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城市建设、时尚消费、文化创意等方面充满活力。具体来说,科技活力方面,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正式揭牌,今年上半年新增6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天府实验室70余项“卡脖子”攻关项目加快推进,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超7%,建成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科创投基金总规模超400亿元;产业活力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其中,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0.8%,装备制造产业增长7.9%,电子信息产业增长7.5%。智能电视、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3倍、67.0%、34.7%;城市活力方面,圆满闭幕的成都大运会向全球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也展现了成都人民的热情;成都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等等,都体现出成都的活力和幸福感,也是成都向更高水平现代化城市迈进的坚实基础。
汤继强:成都对活力和幸福感的追求,始终贯穿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支撑高品质生活、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
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主要体现。成都的活力首先来源于人,尤其是代表着存续性动力的青年,既是城市的人力资本,又是消费引领者,还是创新先锋,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成都作为全国创新创业高地,近五年来吸引66万青年人才落户,人才总量达622.3万,年轻人蓬勃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学习状态,年轻人“用脚投票”选择成都,年轻人涌向赛场、涌向图书馆、涌向商场,都体现了活力。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成都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产业建圈强链,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转化能力,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未来产业突破发展,加快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
高品质生活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的不断演进,文化之魂的不断发展,孕育出特质鲜明、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成都聚焦“三城三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围绕民生重点领域,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同时,通过智慧蓉城建设、社区发展治理等发力,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在成都,人有活力、产业有活力、经济有活力、社会有活力,再融入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生活在这里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先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成都抓住了哪些关键?
焦永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本质要求,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些系统部署为成都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指明了方向。
在前进道路上,成都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周期、全流程中持续系统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和完善党领导城市工作的格局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持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探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新路径。三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将新发展理念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成都特点的综合方案,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城市建设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五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六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在发展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七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公园城市、山水城市的新境界。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转化成都大运会各项成果,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道路注入城市力量。九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美好生活需要空间依托,通过兼收并蓄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整合科技、文化、制度、工程等方面要素,积极创造能够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样态。
把现代化成都建设推进好,需要在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突破。成都提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成都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的现代化之路。
汤继强:党的二十大发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中国式现代化对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城市发展均提出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对不同的城市而言,侧重点和表现不一样。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有能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伴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迎来了众多发展机遇。成都抢抓机遇开好局,乘势而上谋发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