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共建 看双核联动澎湃动能

作者: 陈婷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双核引领,区域联动”,重庆成都奋力抓好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近年来,成渝聚焦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五个共建”,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社会公共政策“五个互联互通”,以专班工作协同发力,深入推进双核联动联建,持续增强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本期“先锋会客厅”以“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为剖面,专访五个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共话双核如何抓住机遇提升城市能级,如何联动联建服务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本期嘉宾

麦峰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城发展双核联动处处长

陈科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

规划处负责人

李映晖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产业协作处处长

石磊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政策法规处处长

苏浩宇

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政策与产业发展处处长

高位推动

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是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成渝“双核”是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建设的核心引擎。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正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名体现出的显著特点“双核驱动”,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以7.6%的面积,承载了川渝两省市36%的常住人口和56%的经济总量,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坚实的内核,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成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关键。

创新建立双核联动三级合作对接机制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全面提速”到“乘势跃升”,作为成渝地区的极核城市,“双核”——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以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深入实施双核联动联建,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持续走深走实,贡献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川渝两省市落实《规划纲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部署,联合印发实施《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在川渝合作机制下,成渝两市签署‘1+5’合作协议,共同谋划推动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工作,创新建立双核联动联建会议、工作专班、工作协调组三级合作对接机制,以‘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为‘任务书’‘施工图’,推动党中央和川渝两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城发展双核联动处处长麦峰介绍,重庆成都两地立足实际,聚焦重点领域,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优势互补、共投共建,成立五个工作专班,即: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班、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专班、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专班、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专班和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专班。专班由两市有关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分别由两市交通运输、经信、科技、金融和发改部门作为牵头单位,专班明确的相关行业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组建工作推进小组。

确定“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极核城市一般具有经济组织运筹、资源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策源、文化融汇引领、国际交往协调等部分或全部功能,且通过对外高效链接和对内辐射引领两种方式在全球或区域中提升城市地位、发挥功能作用。

成渝双核共谋落实国家战略之计,共商推动双核联动之策,在川渝合作机制框架下,为何确定“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在充分发挥极核作用的过程中,极核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是基础前提,产业协作共兴是核心动力,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是关键环节,规划政策引领是重要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力抓手——这正是对“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的呼应。

“概括来说,‘五个共建’‘五个互联互通’是以《规划纲要》确定的九大重点任务为重要遵循,两市贯彻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充分考量现实基础和共同发展阶段,聚焦两市关联度高的重点突破领域提出。”麦峰表示,要提升成渝地区极核城市能级,必须携手进一步在“联”字上下功夫,聚焦“联内外”提效率、“联链条”强产业、“联资源”促创新、“联市场”激活力、“联服务”促共享,深入实施“五个共建”,纵深推进“五个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区域现代化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处负责人陈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要求坚持“成渝一盘棋”思维,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4“极”之一,要求共建面向国际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成立五个互联互通专班,是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产业协作处处长李映晖进一步谈道,《规划纲要》指出,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制造业协同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这要求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整合优化重大产业平台。成立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专班,是落实《规划纲要》,狠抓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具体机制抓手。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对成渝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推动两地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既是肩负国家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成渝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通过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成渝布局建设,共同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二是通过推动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三是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享,促进创新人才、技术成果等在区域内自主流动、高效配置,共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石磊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是成渝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也是推动两地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提升城市服务金融功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与产业发展处处长苏浩宇表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发挥基础支撑作用。高质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既是推动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建设的“加速器”,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两个极核的“压舱石”,将充分发挥成渝两地金融业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更多优质资本、人才等要素融入金融业态发展,释放西部地区巨大内需和发展潜力。

“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成渝两地推动强化公共服务、文体旅游等资源共建共享。”麦峰表示,通过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联互通,打破地域限制藩篱和业务分割所产生的无形障碍,区域资源互通了,数据共享了,更好的服务便随之而来。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两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步也会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乘势跃升

深化双核联动联建,五大重点成效显著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成都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城市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经济数据显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同期全国、全省1.5个、0.2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同比增长5.3%到上半年的5.8%,再到前三季度的6.7%,成都走出一条稳步向好的经济运行曲线。这条攀升曲线背后,蕴藏着双核联动的动能支撑。

“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前三季度,25个共建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1.9%,成渝企业相互投资增长13.4%。重庆主城都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同比增长5.5%,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亿元、同比增长6.7%,双核经济体量共3.32万亿元、占双城经济圈比重增至56.2%。”麦峰称,今年以来,成渝两地相向而行、同向发力,经济社会合作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双核联动联建取得了新进展。

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中欧班列(成渝)号作为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2021年,成都、重庆两地同时发出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已稳定运行线路50余条,累计开行超2.8万列,开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合力把中欧班列(成渝)打造为全国中欧班列合作共建、高效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实现成渝之间高铁公交化运营,今年1-10月成渝间日均开行高铁动车对数97对,日均客流量达18.2万人次。

推进成都无水港与重庆港联动发展,截至今年10月,已试开行五定公路货运班车790趟,运输货物超1300标准箱,货值超过2.5亿元。

“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国际交通枢纽能级进一步提升,城际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成渝之间物流协作更加密切。”陈科介绍,成渝共同印发《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班组建方案》,成立了由重庆、成都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专班领导小组,建立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建设协调和运输服务管理3个工作小组,工作专班常态化平稳有序运行;共同编印《成都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行动计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未来5年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加快推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提升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水平。

双核联动联建,在综合交通领域的合作纵深推进。

航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提速推进,重庆新机场选址正式获得民航局批复,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格局加快推进。

轨道,成渝双核间规划形成4条高铁,已建成成渝、成遂渝2条,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计划2027年建成通车。

公路,成渝双核间形成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成资渝共4条高速直联大通道,成渝高速扩能改造启动建设,进一步提升通行能力。

从空中到陆上,更加畅达的交通让成渝间要素流动加快,互动更加频繁。

据陈科介绍,成渝以城市群名义成功申报全国首批9个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群),共建经济高效现代物流体系,为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按下了“快进键”。成渝两地实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换证”等11个“成渝通办”事项落地落实,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推进两地运输服务共建共享。

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双核联动在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中引领带动效应显现。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个示范区(合作园区)。成效背后,离不开两地探索建立的合作机制做保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组建专班和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医药、消费品、保链稳链等6个专项工作组,重庆成都共同推动两地制造业发展方向一致、步调协同。”李映晖称,双核联动从加速优势产业融合、力促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和开展多形式合作三大方面着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