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锟宇:择一事 终一生

作者: 汪兰

何锟宇:择一事 终一生0

2021年3月,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古城,油菜花开得热热闹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进行全国直播。宝墩文化作为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宝墩遗址是非常重要的直播点位。

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起,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八座比三星堆古城更早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找到了三星堆青铜文化的源头,并以八座古城中发现最早的宝墩古城,为这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命名——宝墩文化。

但宝墩文化从何而来?宝墩社会复杂化程度与文明高度如何?是怎样发展成为强大的三星堆文化的?在当时,这些仍然是未解之谜。

彼时,29岁的何锟宇担负起寻找答案的重任。

扎根田野,忘我工作

2009年起,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项目的推进,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启了对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29岁的何锟宇成为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

何锟宇2003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曾参加过金沙遗址的发掘。2004年,何锟宇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跟随著名考古学家黄蕴平教授学习动物考古。此后,他还参加了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的发掘,该发现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9年冬天,何锟宇对宝墩古城内外展开了大面积的调查和钻探。“游埂子”、“石埂子”、“狗儿墩”……何锟宇在与当地人的闲聊中打听到宝墩古城外有多处高埂,经过试掘,他无比惊喜地发现这些高埂居然都是宝墩文化时期的夯筑城墙。在1996 年所发现的60 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外围,居然还有一座更大的外城,古城总面积达到276万平方米,城外还有壕沟。考古界震惊了!这一重大发现,让成都平原的宝墩古城一跃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是宝墩文化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也是研究三星堆文化的重要基础!三星堆文化是有基础的,不是突如其来的外来文化!”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惊叹。

宝墩遗址距离成都市区有37 公里,何锟宇到宝墩工作之后,因为田野考古工作繁忙,一般周末才能回家。曾跟随何锟宇发掘宝墩遗址的左志强现在还记得,重启宝墩古城遗址发掘工作,当时的何锟宇白天发掘,晚上探讨,经常十天半月也顾不上回家。左志强被派到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的第一个周末,和何锟宇一起回到市区,到了何锟宇家楼下,“漫丽姐抱着孩子下楼来接他,那是他的大女儿,当时才几个月大,孩子把头转向一边,都不搭理他。”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连周末回家都成为一种奢侈——宝墩古城中央的鼓墩子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建筑基址,粗大的柱坑,疏阔的间距,规整的柱网系统,这很可能是一座四千多年前的公共建筑。大家再一次激动了起来!

“他对工作很有激情,是个工作狂。”左志强说。

河道、聚落、道路……接下来的几年里,宝墩遗址新发现不断涌现。

在宝墩的那些年,何锟宇夜以继日地看资料、写报告,对考古发现展开充分研究。唐淼从2015年开始跟随何锟宇发掘宝墩遗址,“那时候我们在新津县城合租了一套房子,每天发掘结束他回去倒头就睡,睡到晚上9点过,他就起来开始做学术研究了。他喜欢搬一根小板凳,在客厅里的茶几上工作,晚上总是工作到很晚,第二天早上5点又起床开始做研究,他的那些论文都是这样夜以继日做出来的。”

从2005 年开始,何锟宇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简报50余篇,参与撰写《茂县营盘山石棺葬墓地》、《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多部大型考古报告;先后主持或参与“宝墩遗址及成都平原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生业经济研究”等科研课题;连续荣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都市第十次、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2016 年度、2016~2017 年度、2019 年度,何锟宇多次荣获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考古日常,苦中作乐

2016年3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对招果洞展开试掘,凭借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强大的科技考古力量,何锟宇提出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空间考古多学科联合参与的考古发掘方案。

“招果洞遗址”刚开始发掘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当地的菜都是用糟辣椒炒的,队员们吃不惯;厕所是旱厕,也没有洗澡的地方。

发掘从2016 年持续到2020 年,五年里,队员们攀着岩壁,在不打灯就一片漆黑的洞穴里爬上爬下,回忆起那段日子,所忆起的不是苦,反而是乐。

贵州地处山区,天气变化大,考古队员们正在洞里挥汗如雨地发掘,洞外忽然就下起瓢泼大雨。雨后的清晨,山上冒出一朵朵蘑菇,牛肝菌遍地都是。在何锟宇的带领下,下班后,大家漫山遍野地挖春笋、采蘑菇、掰椿芽、挖蕨菜;下河抓龙虾、逮鱼,何锟宇在工地上隔三岔五就会设法改善一下大家的伙食,后来还从成都买回了火锅料,在工地上天天做冒菜。

“作为考古领队,他有很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善于调节气氛,把大家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杨颖东曾参加过宝墩遗址的夜间联欢会,印象深刻。

心系考古,坚守最后

2018 年年底,同事注意到何锟宇脸色苍白,提醒他去医院体检,检查结果不妙。春节前,何锟宇做了手术,活检结果为恶性肿瘤三期,但他并没有停止工作。

2020 年初,他接受了第二次手术。11月,宝墩遗址发现了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遗迹,何锟宇一出院就去了考古现场。

“在贵州招果洞的发掘进行到了2020 年底,我们的工作紧迫起来,何老师当时病得很重,但他仍然很想亲自到现场做这项工作,最后单位还是决定派左志强和唐淼代他过来,由何老师远程把关,共整理出25个文化层。”同事黄明说。

2021年初,招果洞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喜讯传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何锟宇却因为身体状况,没能去北京参加4月的颁奖仪式。

3月19日,唐淼用了45分钟,在宝墩遗址的考古探方内向全国观众讲述宝墩文化是如何发展成为三星堆文化的,负责审定直播提纲的何锟宇全程观看了央视直播。

在病榻上,他发给唐淼一份《宝墩遗址聚落考古综合研究报告》的写作提纲,让唐淼征求专家意见,尽快着手开展工作。

5月,讲述三代考古人发掘成果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正式开始筹备,何锟宇参加了筹备会议,之后就住进了医院。宝墩的水稻田里,和4500年来一样,又栽满了绿油油的秧苗,何锟宇在病床上审阅唐淼写的展陈大纲,口述修改意见,请妻子郑漫丽帮忙记录发给唐淼。9月,宝墩展厅布置完毕,何锟宇看到照片,很高兴,对唐淼说:“还像那么回事。”

11月,宝墩的田野里麦苗青青,唐淼接到何锟宇的电话,说他第二天就回湖南老家,他的声音很平静。第二天凌晨5点,唐淼、左志强等几位同事去送他,他坐上唐淼的车去机场,路上,何锟宇对唐淼说:宝墩你要守好。

2021年12月29日,中共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党总支统战委员、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何锟宇同志因病逝世,年仅41岁。

2022年1月16日,师友和同事们来到何锟宇生前坚守的成都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院子里栽下了一棵2米多高的香樟树,树下,埋了一把考古手铲。

1月21日,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启用,《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同时开展,在前往宝墩参加开展仪式的路上,老同事王林说,想去看看为何锟宇种的那棵树,看看何锟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