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地落实
作者: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以来,成都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强化使命担当,聚焦“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双核联动协同,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在成都落地落实。
坚定做强极核主干功能
牢牢把握《规划纲要》对成都的新定位,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成都的新要求,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大力推进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高能级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极核主干功能持续提升。
第一,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持续增强。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和重大项目攻坚行动,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新增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获批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62亿元,同比增长14.9%。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累计建成5G基站超5万个,开工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0家,企业上云突破5万家,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强化实施督导和政策支持,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流、郫都、简阳新获列全国百强区县。
第二,科技中心功能持续增强。创新动能加速积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挂牌运行,转化医学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基本建成,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获批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5个。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投入运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00家、增长27.5%。持续打造“双创”升级版,科创通平台服务企业创新创业做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第三,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持续增强。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为引领、做强“三城三都”品牌,世界文化名城显示度不断提升。升级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等42个重点商圈,提升改造165条特色商业街区,新引进品牌首店600家,成功举办西博会等高能级品牌节会。获批首批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音乐坊、太古里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快构建,建成开放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大运会场馆全面建成,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万场。
第四,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两场一体”协同运营进程加速,新开通5条国际货运航线、总数达15条,国际(地区)航线达131条。成都国际铁路港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国际班列联通境外69个城市,天府国际机场口岸获批,高新西园、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封关运行,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同类第一。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4.4万户,获批设立成都国际商事法庭,18项制度创新成果全省复制推广。驻蓉领事机构增至21家。
第五,高品质宜居优势持续增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加快呈现。建成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4.4万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1.5万亩,环城生态公园全线贯通,新建成天府绿道626公里、累计达5188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专门研究并出台《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聚力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促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居全国第4位,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9%。四度蝉联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连续1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
坚定落实《规划纲要》共建现代化都市圈要求和省委“先手棋”部署,携手德眉资三市,狠抓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十件大事和“五张清单”落实,同城化进程加快深化。2021年4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1.9亿元,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比重达33.8%、占全省46.4%、人均GDP迈上8万元台阶,达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区水平。
第一,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建立统一制定、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协同机制,《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印发,公共服务、生态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等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国土空间、综合交通规划等编制形成,初步构建起“1+1+N”都市圈规划体系。
第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取得突破,成都至德眉资日开行动车124对、日均服务旅客2.4万人次,是动车公交化运营前的3.1倍、2.2倍,成资S3线加快建设,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列入上位规划、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高快速路网不断织密,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资大道、蒲丹快速路一期等建成通车,滨江大道开工建设,首批“断头路”打通9条。交通服务同城持续深化,新开通资阳城区至天府国际机场、丹棱至蒲江公交,跨市公交线路增至13条。
第三,加快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发布创新资源指南、集聚科创平台2000余家,建成投运成资协同创新中心,编制形成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印发“三区三带”建设方案,联合成立15个产业生态圈联盟,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都市圈“头部+配套”企业合作日趋紧密,2021年4市共有1358家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开展产业合作,较2020年增加356家,增辐达35.53%。出台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方案,彭什川芎产业园等8个交界地带精品示范点加快建设。2021年都市圈进出口总额8473.3亿元,占全省89.1%。
第四,持续提升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共同发布都市圈营商环境宣言,1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实现户籍迁移业务“一站式”办理,德眉资3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成都平台实现跨区域交易,成都农交所德眉资三地子公司累计交易金额111.01亿元,成德眉资数据资源共享专区实现153项数据资源共享。联合实施同城便捷生活行动计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养老、工伤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异地核查认证服务不断深化,都市圈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增至99项,电子健康卡(码)互认互用加快推进。
强化干支联动辐射带动
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强化主干担当,以共促合作协议落地和协同实施178项年度合作项目为抓手,着力为兄弟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第一,共促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突出设施互通,经济区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扩面提质,成绵、成乐高速扩容加快建设,国际班列组货基地在15个市(州)布局。突出产业联动,20个市(州)签约入驻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与绵阳联合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依托京东方生产线项目协同发展新型显示产业;与乐山共促光伏产业发展,推动成立成渝乐旅游行业联盟;与遂宁深化电子元器件协作配套,拓展新能源新材料合作;引导成都企业参与雅安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成雅毗邻6区(市)县共建成雅绿色发展经济带。突出公服共享,成都教育服务平台延伸至经济区各市,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证书互认。突出生态共保,牵头推进经济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联合开展跨界河流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行动。
第二,共促干支联动协同发展加快成势。突出开放合作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成自宜高铁加快建设,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加快前期工作,稳定开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和跨境铁路班列,长江上游成宜国际物流园、成宜装备制造产业园启动建设。突出特色产业协作与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发展,成达万高铁、成南高速扩容工程加快建设,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成都研发基地一期封顶、招引入驻9个项目,中国西部(成都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装配式建筑部件生产基地建成投运。突出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攀西经济区协同发展,成凉产业园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攀钢集团成都材料研究院、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突出生态保护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实施对口援助项目389个、投入资金5.17亿元,成阿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成甘工业园爱敏特动力电池等项目建成投产。
强化双核联动共提能级
在川渝合作机制统筹下,主动加强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携手谱写“双城记”、合力建设“经济圈”。
第一,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合作。共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联合发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地方产品目录,成立汽车、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联盟,推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成渝两地130余家零部件企业相互参与对方整车配套。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两地企业发起设立1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成都农交所与重庆土交所探索共同产权市场建设合作,两地商业保理公司实现西南地区双保理业务“零”的突破。共同参与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两地国家广告产业园、武侯三国创意园与沙坪坝磁器口古镇等共塑文旅新品牌。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成立都市夜间经济联盟,举办双城经济圈新发展机遇对接会。共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联合设立首期规模1.5亿元的天府种业振兴基金,邀请两地企业参加成都花卉苗木供需交流会、签约项目6000万元,引导两地企业开展猪肉购销合作、规模突破4000万元。
第二,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合作。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参与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开工重大项目11个、总投资422.2亿元。强化创新协同,两地创投机构联动直投项目近亿元,两地科协、标准化研究院、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分别建立合作关系,3所在蓉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共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2项。深化平台互联互通,两地孵化器协会实现科技创业导师库共建共享,推动成渝区块链联合创新中心、智库联盟等合作平台走深走实。
第三,强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合作。围绕增强成渝门户枢纽功能,共同争取国家赋能增效,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开放平台载体加快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协同推进铁路干线运输网络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万州港开展多式联运合作,成都经开区(无水港)与重庆果园港(水港)深化汽车供应链协同、物流节点互联。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拓展南向国际市场。深化成渝国际班列开行合作,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2021年1~12月开行超过4800列。
第四,强化高品质宜居地建设合作。共促绿色循环发展,推动两地生态、城管部门加强合作,开展超大城市污染治理交流协作,探索共建“无废城市”。共促公共服务一体化,便捷生活行动16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成渝客专提速提质公交化运营,成渝间平均发车间隔缩短至10分钟、高铁及动车日均开行增加至110对、日均往来客流达到6万人次。两地就业信息、档案查询等业务异地通办,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和门特疾病直接结算、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加快推进,为2046名重庆市户籍来蓉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安排学位。共同推动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合作,建立起定期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阶段风险评估摘要信息制度和防控工作信息交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