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找寻答案 向世界传递成都印记
作者: 冯婵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了重要要求。省委指出,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护好精神家园中更好汲取奋进力量;市委强调,要加快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润城化人,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历史之画卷
由岷江、沱江冲积形成的成都平原,川流密布着自西向东的扇形水系。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令成都“丰蔚所盛”,其田“黍稷油油,稉稻莫莫”,其市“列隧百重,罗肆巨千”,其人“卓荦奇谲,倜傥罔已”。
自《山海经》、《史记》、《华阳国志》中,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的历史记载开始,“蜀”正式出现于中国古籍文献中,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年的新石器时代。
自宝墩先民以竹骨泥墙建造房屋,以斜坡堆筑夯打城垣,以广袤的田野种植水稻起,成都平原开启了沃野弥望的美好图景。考古学者在宝墩古城西南侧揭露出约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是迄今为止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时间大约距今4500年。
秦入巴蜀修筑成都城邑,时间约在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距今2300余年。秦汉之时,在成都设立“工室”、“工官”等大型官营作坊,伴随着手工业的迅速崛起,“成都造”驰名中外。广元青川出土的“吕不韦戟”,雅安荥经出土的“成都铜矛”,涪陵出土的刻有“廿六年蜀守武造,东工师宦、臣业、工箎”的秦戈,云南鲁甸汉墓出土的刻有“成都”铭文的铁锸,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成市”(即成都)铭文的漆器,等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各式器物穿越千载而来,始终清晰地烙印着“成市”、“成市草”、“成市造”等铭文。不仅成都物产远销四方,成都也成为“驰逐相逢,周流往来”的万商之渊。
从秦汉时期的“两江珥其市”,到隋唐时期北市、南市、西市、新北市、新南市等多个坊市的出现,再到“锦江夜市连三鼓”的夜市和“定日而有知所往”的乡间草市的出现,唐代倍受百姓和外地商贾喜爱的蚕市、锦市、花市、药市等专业市场的逐渐兴起,至宋发展为每月一市、动至连月的“十二月市”。成都成为“商列贾次”面向国际国内集中批发特色商品的繁荣都市,商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泛的大额支付需求,促进成都富商“连保作交子”,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此时成都也成为“扬一益二”交通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晚唐高骈修筑罗城“或因江以为堑,或凿地以为濠”,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摩诃池、江渎池、北池等城中湖泊星罗棋布,张仪楼、散花楼、筹边楼等亭台楼阁林立,呈现出“曾城填华屋”、“喧然名都会”的繁盛景象。王勃、杨炯、卢照邻、高适、岑参、韦庄、杜甫、薛涛、陆游、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汇聚成都,形成了“诗家律手在成都”的盛况。采“诗客曲子词”十八家作品,汇编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词集《花间集》,开有宋一代文人词之先河。前后蜀以来,重视文教、石刻九经、府学鼎盛、儒士成林。
今日之奋进
4500年的文明历程,是成都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当下和未来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所在。新时代新征程,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三城三都”,既是现代的城市表达也是历史的文脉传承,源自历史的文化积淀在现代社会中映射出五光十色的绚烂。
当下,成都人站在自家阳台上守望雪山的公园城市之大美气魄,正是源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和李白诗中“水绿天清不起尘”的浪漫;而危急时刻街巷里冲出勇斗持刀歹徒的平凡英雄,溢屏而出人人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正能量,又何尝不是与80多年前穿着草鞋单衣出川抗战的“川娃子”们一脉相承的义薄云天!
如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创名城,成都创意设计周汇聚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名家大咖云集;建设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名城,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双向加持的文博、文旅综合发展模式,融合冰雪运动与川派乐园特色的融创文旅等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的陆续推出,为世界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筹办、国际标准运动场馆和家门口“十五分钟健身圈”打造中渐成规模。历来“尚滋味”、“好辛香”的成都人,在“百馐百味百盘馔”的川菜消费新场景打造和国际性美食节会活动的持续举办中,将国际美食之都的美誉传之千里;随着大型专业音乐演奏厅、一批“文化+产业”的特色音乐小镇、星光璀璨音乐节会的火爆出圈,昔日“锦城丝管日纷纷”的音乐底蕴在国际音乐之都建设中大放异彩;西博会、糖酒会等大型会展的举办,呈现满目琳琅、蒸蒸日上的国际会展之都建设景象。
明日之憧憬
城市的文化高度决定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高度,城市文化影响力决定城市未来的影响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宏伟目标,是成都对当今国内外文化发展大势和城市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文化自醒,也是成都为中华文化繁荣主动担当的文化自觉,更是成都基于独特人文资源和厚重文化基础的深层文化自信。
成都当前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具体路径,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生动实践。自古以来,天府文化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延续灿烂的巴蜀文明,焕发着特质鲜明的文化魅力。作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天府文化是成都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天府文化,开发更多镌刻成都印记的“现象级IP”,让其润物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中,烙印悠久的文化记忆,保护独特的文化风貌,传承鲜明的文化精神,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无限的文化创意,促进多元的文化融合。赋能经济、催生科技、美化社会、丰富生态,以文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将文化凝聚为过去、现在、未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列备五都”、“扬一益二”再到“首领西南”的大都会,如今成都更创造了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佳绩。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以文润城、以文化城的宏伟图景,成都正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为战略目标,全面担负中央和省委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使命。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