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使命 践行动

作者: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面对时代命题,成都提出要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并真抓实干见行见效,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做优做强城市功能,坚定不移推动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坚定不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

围绕上述“五个坚定不移”,如何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本刊特邀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进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持续深化国际门户枢纽建设

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现代化城市显著的时代特征,也是现代化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纵观伦敦、纽约和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高度开放是一个普遍特质。对照GaWc(世界城市榜单)、COO(机遇之都)、GUCR(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等世界城市指标体系,开放也是重要的评价维度。一座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不仅要自身强大,还要与世界紧密相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进入新时代,成都抢抓国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机遇,推动开放通道优化拓展、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对外交往合作全面深化,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能级不断增强,实现从西部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重大转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要求成都坚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持续深化国际门户枢纽建设,用好用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优化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互联互通是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截至2021年底,成都成为我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城市,国际(地区)航线增至131条,年度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4447.2万人次和64.9万吨,“1环10射”铁路网和“3绕13射”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开放通道更加畅通。迈向新征程,成都要依托国际航空港、铁路港枢纽,持续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

推动航线网络结构优化。深入推进“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加快构建“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布局,即形成通达48个全球重要航空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精品商务航线,连接14个全球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国际全货机航线,辐射30个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及入境游来源地的国际优质文旅航线,提高到全球商务城市、新兴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航班密度,打造国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枢纽功能。加快构建“7+5”国际铁路通道、铁海联运通道,巩固拓展“西进欧洲、北上俄蒙、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网络,进一步拓展覆盖范围。西进欧洲,持续拓展泛欧泛亚陆上贸易通道,串联西北经济腹地,对接新亚欧大陆桥,链接欧洲及中亚、西亚地区。北上俄蒙,串联关中平原城市群,对接京津冀及东北亚地区,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东联日韩,全面提能东向经济循环通道,串联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地区,链接日本及美洲地区。南拓东盟,多径拓展东中西三大泛亚陆海贸易通道,串联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链接东南亚、南亚地区。

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物流体系。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主、铁路货运场站为补充的铁路货运体系,增强铁路货运枢纽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转效率,完善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提升铁路货运场站以及装卸、仓储、配载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功能。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动货、普货双铁进港”工程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新面向全球的“中欧班列+国际客货机”陆空联运模式,开展航空中转集拼业务通关、空铁联程联运试点和空铁公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试点,打造全球一流的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全面增强航空枢纽衔接转换和集疏运能力,推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协同鄂州机场打造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成渝世界级公务机FBO基地。

着力建强开放合作平台

平台是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探索形成430余项改革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成都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获批建设,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2万列,开行量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1,联通境外69个城市、境内25个城市;中韩、中德、中法等5个国别合作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中国—欧洲中心等对外交往窗口作用逐步显现。迈向新征程,要主动把建强用好开放合作平台作为突破口,大力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接轨全球高标准规则、惯例等,突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将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纵深开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聚焦数字贸易、医药健康和航空经济等领域,积极争取更多国家事权下放,赋予更大自主权。积极参与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争取设立自贸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

增强国家级平台开放引擎功能。四川天府新区,要做强开放主引擎,着力打造新增长极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成都高新区,要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主阵地功能,打造链接汇聚全球优质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国际化平台。临空临港经济区,要强化开放主枢纽功能,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成都东部新区设立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都经开区,要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要持续提能,争创西航港国家级经开区,壮大适欧适亚、适空适铁产业规模。国别合作园区,要着力提升建设质效,打造建设样板。

夯实口岸平台开放支撑。提升口岸综合效能,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及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验收投运,建立健全口岸运行服务和设备运维保障机制。扩大口岸整体规模,提升航空口岸国际枢纽功能,不断提升既有口岸和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运行效益。提升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推动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支持引导不同类型的综合保税区明确各自发展定位、产业细分领域,着力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内外兼顾”型企业等集聚发展。

持续提升外贸外资能级

外贸外资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截至2021年,成都与全球228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经济外向度提升至41.3%,“西部外贸第一城”进一步巩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比重44.6%,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比重31.6%,外贸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新设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企业138个,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5亿元,利用外资量质提升;境外投资遍布全球8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企业800家、是2012年的8倍。迈向新征程,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促进货物贸易强链、服务贸易扩能、新兴贸易创新,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提质。聚焦构建“欧洲—成都—RCEP成员国”经济廊道,大力发展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主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资源性产品等进口,促进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口,支持企业创立外贸品牌,实现对外贸易“优进优出”。深入推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维修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做大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形成外贸新增长点。

推动走出去量质齐升。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紧跟国家经济外交战略,推动成都产业加快走出去,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依托航空货运网络、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发展全球营运业务,在跨境贸易、金融服务、数字平台、全球采购等领域培育一批有全球资源运作能力的国际化企业,带动成都企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互联网仲裁院等,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涉外法律、金融、管理咨询等服务。

招引高能级市场主体。着力引进与成都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新兴行业专业总部,吸引国际“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来蓉发展。提质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聚力引进与区域产业发展关联性强、匹配度高的银行、保险、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建立投资中介服务“超市”,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增进了解、扩大影响。截至2021年,在蓉领事机构达21家、位列全国内地第3位,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104个,成功承办《财富》全球论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国际性会议,高质量服务保障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主场外交活动,GaWC《世界城市名册》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跃升至第59位,成都国际“朋友圈”、“交往圈”持续扩大。迈向新征程,要开展更加广泛务实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外事资源转化为开放合作优势。

打造“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积极开展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发展能级,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涉外会议,积极申办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建设打造国家级国际交往承载地。

促进国际机构不断集聚。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在蓉增设更多外国领事机构,按规定程序积极加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吸引国际组织在蓉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开展民间友好交流。培育民间对外交往组织,发挥华人华侨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各类群团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汇聚民间力量参与对外交往。

持续做强“四大支撑”

把“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强劲引擎。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成都要探索走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就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做强重大平台、产业集群、企业主体、体制机制“四大支撑”,把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最大增量”。

强化重大平台支撑,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必须做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成都高校众多,“国字号”大院大所云集,拥有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但也存在部分科创平台利用效率不高,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数量较少等问题。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等方面聚力攻坚,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水平。

做强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是“国之重器”,是城市“硬核创新”实力的象征。要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增强“一核”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四区”转化承载能力,构建“多基地”协同创新体系。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建设天府实验室,支持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推进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