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作者: 孙海东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而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一宏伟蓝图的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无锡市滨湖区作为“苏南模式”的发轫地之一,始终秉承“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精神,勇立潮头,不断突破。近年来,滨湖区紧扣“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的目标定位,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位居无锡全市之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连续三年领跑全市。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正是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的生动写照。
一、聚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优环境、强功能、畅流通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无疑是一个核心命题。滨湖区始终在这一问题上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执行力,既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完善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滨湖区秉承了重商、亲商、安商、惠商的传统美德,致力于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紧扣市场所需,立足政府所能,不断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从市场准入、信用监管、公平竞争到知识产权保护,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机制。另一方面,政府不仅用心当好“服务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还积极当好“引路人”,通过开发投资热力图、招商靶向图和招商全流程管理数字工具等创新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等领域,形成了尊重民营企业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深化全域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动各级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市场化转型,积极参与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招引、城市建设运营、民生服务保障等重点领域。通过构建“1+3+N”国资国企架构,滨湖区已在区级层面成功打造出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富有活力的国有企业。其中,成立滨湖建发、滨湖资产和滨湖产业三大区属国企,将华莱坞文化集团提级至区级管理,区国投公司更是获得了AAA主体信用等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注重在镇、开发区、街道层面构建“3+3”国资国企布局,现已打造山水城发集团、马山投控集团和园发集团等三家AA+评级国企,进一步增强了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滨湖区始终将要素市场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致力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相适应的统一要素资源市场。通过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智化升级和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畅通了要素流动的渠道,丰富了要素供应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通过完善数据产权、数据流通和数据交易制度,积极探索数据资产资本化、证券化等新模式。此外,加快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聚焦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稳支撑、促转型、添动能
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滨湖区紧抓时代机遇,坚定迈向“新”领域,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迅速开展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布局,不仅在传统赛道上展现了新速度,同时还在新兴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健全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支持体系。滨湖区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与需求,围绕产业政策、促进机制、配套生态等方面,全面深化产业研究,系统谋划、集成构建适度领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支持体系。一是依托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高端产业园区,精心打造“543+X”产业格局。二是巩固并提升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旅游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培育并强化数字影视、“两机”、低碳环保、创意设计四大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超前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3+X”未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通过深化“八个一”产业推进机制,全力推动各类企业“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不断增强产业韧性,并确保优势产业营收规模均超百亿。近三年来,已成功备案18个十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23家企业上市,“聚芯源创”产业园等项目已启动建设,微研氢能核心部件等重点产业项目均已实现竣工投产。
健全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机制。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变革机遇,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抢抓“两重”“两新”机遇,以“智改数转网联”为牵引,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积极推广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新装备、新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有序推进重点企业申报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其中,派克新材料入围省工业互联网平台,豪帮高科、特丽亮入围省智能示范工厂,隆盛新能源、九众九等19家企业入围省级智能车间。同时,注重聚焦新消费、新模式、新需求,加快发展“数字+生活”“数字+消费”“数字+文旅”等业态。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龙头的数字影视产业集群为例,现已集聚企业超过800家,带动三产增加值近百亿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健全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机制。当前,滨湖区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区内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软件设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主动搭建专业平台、构建服务网络,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差异化消费支撑体系和强化首发经济政策供给等举措,大力培育直播经济、云旅游等新兴业态,并积极举办无锡马拉松等各类国际化高端赛事。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滨湖区地处太湖之畔,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生态保护使命,这促使全区坚定走向内涵丰富和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是通过持续深化太湖综合治理的新一轮举措,同步推动碳减排、污染控制、生态绿化与经济增长,加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构建绿色低碳园区。二是强化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的引入,并健全绿色电力、绿色证书及碳交易市场机制,鼓励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等金融工具的应用,以实际行动壮大绿色经济。目前,已成功引入宁德时代智慧交通创新中心等项目。三是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通过“六抓六促”策略在工业园区内腾退并再利用低效用地3500亩,累计扩展产业空间至4.9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的科技创新平台与特色园区。据统计,现已启动10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并持续推进109万平方米的产业载体建设,完成16幢亿元级楼宇的建设,真正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提升每平方米的经济贡献,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滨湖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跟功能区改革步伐,有效整合镇、开发区、街道资源,成功设立江苏省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并着力构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滨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省经济发达镇“三区一镇”的功能区布局。一方面,坚持“引进来”战略。既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也深度融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与环太湖科创圈,成立了区科技人才创新中心与产业投资促进中心。此外,通过高效运营上海滨发大厦、欧洲招商代表处及巴西经贸文化交流中心等招商与科创平台,构建了“8+8+N”招商服务体系,有效吸纳与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创造更多区域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是在澳大利亚设立商务联络处,在中国香港、日本与韩国成立商务协同创新中心,深化外资企业服务政府专员制度。二是把握国家放宽外资准入政策的契机,加强与欧洲、日韩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产业带”“集货运输+海外仓”等外贸新模式。三是加速国际贸易数字港等专业园区建设,支持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助力本土企业出海发展。
三、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挖潜力、聚合力、增活力
不仅党的二十大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了专章部署,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系统安排,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借助改革推动创新和促进发展的明确导向。滨湖区在基础教育方面根基扎实,在高等教育方面资源富集,更是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顶尖人才。在推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滨湖区步伐坚定,有力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
深化落实教育综合改革。针对基础教育,滨湖区深刻领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一方面,稳步推进“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教协同,鼓励创新育人机制,推动中小学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办学。另一方面,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引进南京师范大学滨湖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无锡滨湖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湖实验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针对高等教育,全力支持和保障驻区高校强化基础研究,建设一流学科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是深化与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区高校的交流合作,加速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二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院校与滨湖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滨湖区汇聚了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两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等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同时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顶尖科创平台。这既是滨湖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在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过程中,滨湖区努力成为“活力源”;在无锡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滨湖区积极争做“动力源”,致力于在“好地方”创造源源不断的“好成果”。一是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策源作用,抢抓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契机,高标准建设山水东路科创谷。通过深化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应用研发、产业转化、综合配套等在建项目,引入更多优质科创资源。二是推动“院所经济”发展壮大,采取“一所一策”的方式,服务支持驻区大院大所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2024年以来,院所入库税收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8家院所均超千万元。三是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服务并主动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其中,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了清华大学无锡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在此建设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已正式启用,南京大学无锡滨湖前沿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已实体化运作,擎天工程大科学装置也已落地。四是积极建设江南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无锡国际创新产业园等大学园区,持续放大科教资源的溢出带动效应。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滨湖区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紧抓在手,从政策出台、平台搭建、服务优化、生态涵养等多方面入手,持续健全一体化机制引才、一盘棋思路用才以及一揽子留才保障的全链条机制。一方面,通过不断升级以“滨湖之光”为核心的人才政策体系,持续壮大战略科学家、复合型企业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深化“青睐湖湾”引才工程,实施全球英才增量提质等五大行动,进一步畅通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交流渠道,持续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区不仅拥有8位院士、65名国家级重点人才,以及成千上万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工匠队伍,还成功引进了张亚勤院士等世界级顶尖科学家,努力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和“产教才一体化典范区”。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