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时代价值、内涵演进与实施路径

作者: 王春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五部分专章部署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放在一起进行系统谋划,旨在通过三要素的协同和配合推进科教强国战略,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论述蕴含了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丰富的时代价值,突出了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和战略性支撑地位,是引领国家创新系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遵循。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价值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共同支撑,这也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即通过“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极具竞争力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众所周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原有基于国际分工的全球化经济体系遭遇严峻挑战,产业链被中断、被转移等现象日渐增多,因此,新时代,要重建国内国际经济体系的新连接,这个使命就历史性地落在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环节。通过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一方面,可以重塑原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填补被转移、被中断的产业关键环节,让中国的企业能在产业链中稳定地成长并有能力向产业链高端迁移,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摆脱在产业链低端徘徊,受制于人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为世界持续提供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开拓科技、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增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安全性,从而促进和保障新技术新产品在国内国际经济体系的流动,形成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所以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本质要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3年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可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高质量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从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满足老百姓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高质量发展,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道,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生涯进阶提供新的安排;在高等教育领域,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缩短中国和世界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差距;通过高质量发展使我们大学在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数量、论文的影响力、创新能力等指标在全球的排名进一步提升。

在推动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中,更注重自主培养体系的完善和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培养,推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不断有在新兴科技领域的领跑者和开拓者问世,成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在推动科技的高质量发展中,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一方面打破在芯片、光刻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的困境,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的攻关,不断形成我们的战略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总之,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资源。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赴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一般认为是一个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同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其实质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以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也是近现代以来先进国家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点。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世界强国在发展进程中的轨迹都印证了科技、教育和人才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贡献和作用。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德国的柏林大学是人类高等教育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创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两大基本功能;英国蒸汽机的发明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美国的互联网技术等的发明与信息技术革命等均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可见,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演变的过程,无一不是科教先行,然后有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国力的强盛,乃至现代化的实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还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中,人口素质的提高既是提升劳动者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必然之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通过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全方位提高国民素质就成为现代化的题中之意;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为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提供机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是离不开科技和教育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进人类生存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作用,让更多的公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低能耗排放等等。所以说,“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不竭动力。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演进

“实践是无止境的,理论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科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认识和战略部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正式部署和深入实施,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部署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地位在不断提升,内涵也不断丰富发展,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

第一阶段(1995—2012年),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阶段。早在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突出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把经济建设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个时期,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经济能力还不强,所以主要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市场应用端为主,通过科技的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是其主要使命。这一核心内涵在此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中持续贯彻落实。

第二阶段(2012—2022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阶段。在前期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持续增强。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意味着科教兴国战略将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建设领域,还在社会建设领域、国家治理领域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再次表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不只在经济领域,在社会发展等领域也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的作用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和国家治理等各个领域延伸,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中心地位。

第三阶段(2022年开始),科教兴国战略的系统实施阶段。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独立成章、专题部署,形成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框架。不只是突出科技的作用,而是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联动,协同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不仅要在经济层面支撑产业链安全,还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关键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社会建设、政府治理和生态环境及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发挥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

基础性支撑是指“教育、科技、人才”这三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资源在各个领域都要普遍发挥作用,无论在乡村振兴,在新兴产业发展,在区域协调等各个方面,都有“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和推动。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也意味着继续坚持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巩固“教育、科技和人才”在其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因此,基础性支撑指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基础地位,显示的是其普遍性。

战略性支撑是指“教育、科技、人才”这三要素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仅要起作用,而且要在关系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重大问题和重点领域起到其他资源不能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进而构建中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新发展优势,因此,战略性支撑指明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特殊地位,显示的是其特殊性。

从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演进可以发现,三个阶段的科教兴国战略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发展阶段的内涵与特色。共同点就是三个阶段一脉相承,都是服务于每个阶段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都有“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参与和推动。不同点是,在前两个阶段,更突出科技创新的功能和作用;而在新的科教兴国战略中,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间的协同和联动,更重视三者间的密切配合和融合,更聚焦于新时代的核心任务,更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

江苏实施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路径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四个新”,首当其冲就是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全国走在前、做示范,这是对江苏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江苏推进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实现的新目标。江苏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推进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贯穿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深刻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中蕴含的系统观体现出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整体性体现在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将“教育、科技、人才”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共同的目标来引领和设计科教兴国战略。结构性是指在科教兴国战略中,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这一子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三者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科教兴国战略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大战略的一部分,只有在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上,才能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持续的基础性“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才能提升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层次性是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创新是中心、教育是前提,人才是基础。教育既承担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其中高等教育还肩负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要优先发展;创新是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引擎,又是各类工作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教育,最终都要由掌握高深学问和先进知识的人才来实现,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推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共同谱写科教兴国战略的江苏篇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