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作者: 郭榛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其人民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人民性不仅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论中,而且贯穿于其文化篇中。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不仅有助于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而且有助于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生成的文化逻辑
中国之所以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人民性,也有其特殊、具体的文化逻辑。
(一)历史逻辑: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民本观的批判与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自古以来,如何看待“民”的地位,如何处理官民关系,都是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过许多朴素的民本思想和施政主张。如周公的“敬德保民”,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孔子的“古之为政,爱民为大”,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等。中国古代的民本观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上。一是强调以文化民,如周公强调“敦行民彝”,孔子强调“富而教之”。二是自觉为老百姓着想,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感。三是逐步意识到“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如《诗经·风》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视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答楚襄王问时,对“下里巴人”给予高度肯定;元朝以后,戏剧开始流行;明清以后,小说、相声等通俗文化大量涌现。近代以来,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接将“民”置于文化主体的位置上;梁启超提出“新民说”,则为塑造“民”之文化主体地位设计了一套理想化的方案。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民本观,或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是出于对老百姓悲惨生活的一种深切同情,或是基于对政治、文化与百姓生活关系的一种自发认识,因而无法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且未能普遍、持续地践行民本思想。但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民本观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如果剔除其阶级立场、服务对象和价值目标等糟粕,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古为今用,为新时代文化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二)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民性的坚持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中,马克思主义是“魂脉”。100多年来,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还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灵魂、核心和命脉,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党的先进文化理论的灵魂、核心和命脉。
在西方思想史上,不少人都从唯心史观出发,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视广大人民为“群氓”。但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过去被唯心史观颠倒的事实重新颠倒过来,用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由于社会实践是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方式,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这就抽掉了英雄史观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得以牢牢确立,人民群众的文化地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则强调:“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我们必须经常把工农放在眼前。我们必须学会为他们打算,为他们管理。即使在艺术和文化的范围内也是如此。”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文艺和文化的人民性,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必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还必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而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塑就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的人民性。
(三)实践逻辑:对文化与人民辩证关系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文化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另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更加凸显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党的文化理论的人民性也因此更加彰显。
回顾人类文化发展史,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文化往往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但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因而首先要打破过去的一切垄断包括文化垄断。自1940年起,我党先后提出了文化(文艺)的“三化”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于1940年提出)、“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于1980年提出)和“中心”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于2012年5月提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文化创新创造活动得到充分激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发展,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在百年文化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总结出了“两个结合”,而且以“第二个结合”直接推动了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文化理论创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此后的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9年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的政协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人民与文化的关系得到了最充分的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方略。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其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高度一致,具体表现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等一系列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答上。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
一个政党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为谁的利益着想,事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提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引用了毛泽东的原话,而且从“文艺需要人民”“人民需要文艺”两个方面作了充分阐释。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不仅重审了文艺的立场,而且明确提出了文化应有的立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从理论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民性的根本要求;从实践上讲,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一个文化工作者如果离开了人民,其所谓成果只能是空中“浮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如果离开了人民,一切文化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什么?答案是“人民”。将人民视为文化源头,是科学世界观和人民立场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充分认识到“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才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将人民视为文化源头,是社会主义文化性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一切文艺工作都应当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文艺作品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将人民视为文化源头,是打造文化精品的必由之路。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真正的文化精品都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成果。“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将人民视为文化源头,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总之,文化领域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三)满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需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立场最重要内容和最直接体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精神需求。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动力和续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但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如我们的文艺创作有“高原”没“高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还偏低,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等等。因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为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文化选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评价
文化评价具有鉴定、监督、导向、激励等多重功能,坚持人民评价是新时代文化立场的具体要求,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评价,首先必须承认人民是文化的第一“评卷人”。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谁来回答,谁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具体到文化领域,同样如此,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的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但人民的评价是第一位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其次必须明确文化评价的人民标准。一要看人民在文艺作品中的角色,“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二要看文艺作品是否反映人民心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三要看创作方法是否植根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上好社会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总之,只有让人民担任第一评卷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
(五)凝聚“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来凝聚力量。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文化只有反映人民心声,表达群众利益,才能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其次,我们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来引领人民。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使命任务就是“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