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注入新动能

作者: 王进健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指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各地要把握自身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功能,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寄予期望的“好地方”,扬州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不动摇,不断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竞争力,努力为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更多扬州力量。

一、立足自身实际,找准新质生产力目标定位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路径,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前进的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找准适宜的目标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在什么土壤播种什么种子。

扬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条件。扬州产业基础扎实,科创资源丰富,人才支撑有力,生态底色鲜明。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400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37位。从产业基础看,2023年扬州工业开票销售收入突破8000亿元,“613”产业集群(即“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6大主导产业集群”与“航空、工业母机及机器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电网、晶硅光伏、储能、氢能、高性能合成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型食品13条新兴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5868亿元,13条新兴产业链中有9条规模过百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入围中国百强产业集群,邗江数控成形机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扬州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第30位、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8位。从科创资源看,扬州现有30个科技产业综合体、36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其中11家国家级)、8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其中19家国家级)、10个域外创新中心,拥有中航系“两院一中心”、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北京机电研究所扬州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2023年,扬州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49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770家,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名列第34位,创新生态指数居长三角城市13位。从人才支撑看,扬州现有普通高校8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技工院校12所,在校学生(含研究生)总数超过18万,近年来吸引包括近百名两院院士在内的3300多名“高精尖”人才来扬州创新创业,累计106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467人入选省“双创人才”、38个团队入选省“双创团队”,新引进高校毕业生年均增幅超10%,“留才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从绿色发展看,绿色低碳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产业逐步成势,累计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345个,创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9家,年接待游客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近60%,获评“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从相关指标看,2023年,扬州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7.8万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2.9%,高于省均3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总量增幅29.37%,位居全省第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3%、是全省三大算力支撑区之一,单位GDP能耗强度优于省均水平15%。

扬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明确、定位清晰。总体上,扬州将立足现实基础,聚力打造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地”和“重要窗口”。“重要基地”即打造全省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科创基地:围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聚力“613”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智量、含新量、含绿量”。力争到2025年,实现“211”规模目标(即“2000亿产业集群2—3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链10个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过万亿元”),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成果、产业结构等科创主要指标在苏中、苏北地区领先;到2030年,若干优势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实现“扬州制造”向“扬州创造”“扬州智造”“扬州品牌”跃升。“重要窗口”即打造全省有引领力和标识度的未来产业展示窗口:聚焦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加速推动应用场景、产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在全省争当引领示范城市。力争到2025年,基本构建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到2030年打造成为全国核心技术领先、产业带动力强、应用场景丰富的未来产业示范窗口。

二、理清工作思路,把握新质生产力实践要求

“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的重要方法论,蕴含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科学方法。立足扬州具体实践,就是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办好自己的事,在“看准了”的基础上“抓紧干”。

遵循规律、先立后破,坚决防止“一叶障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2023年,扬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为39.6%,低于全省平均1.7个百分点。客观地看,钢铁、化工、机械、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仍是扬州制造业的支柱。为此,要两手并重、“新”“旧”并行,既要在“立”上下功夫,牢牢确立产业强市产业兴市主战略,狠抓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不动摇;也要在“破”上下功夫,破除旧的体制,出清落后产能,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打好主动仗。

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坚决防止“一哄而上”。不同地区在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地理区位上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在推动新产业、新动能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有所选择。对于扬州来说,就是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培育,特别是做大做强6大主导产业集群,集中精力促进13条新兴产业链融合集群发展,着力引育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和优势。

完善机制、分类指导,坚决防止“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完善政策指导、要素保障等机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错位发展。对于扬州来说,沿江、沿河各个板块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基础,必须加强科学规划、制度设计和指导推进,精准把握主要抓手和着力点,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瞄准重点关键,明晰新质生产力工作路径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扬州将用好用足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优秀人才等重点环节,探索符合扬州自身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

把科创作为核心要素,持续聚焦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平台“三个维度”。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扬州将坚持科创产业和产业科创双轮驱动,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是聚焦做大创新主体。持续推进科技招商,深入实施创新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型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共建联合创新中心30家,围绕高端装备、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重点方向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5家。二是聚焦做强创新载体。对照“一个片区、一个产业、一支团队、一只基金”标准,整合优化科创载体布局,加快完善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为主体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力争到2025年,新增科创载体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2家。三是聚焦做精创新平台。整合延展中航系“两院一中心”资源,高标准建设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逐步创成省级实验室、航空重点实验室;立足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引进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市域外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北京机电研究所扬州创新中心等平台创新研发水平;建好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更多中试熟化、产业孵化基地和场景应用促进中心,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到2025年,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量突破400家。

把产业作为基础支撑,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三大任务”。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扬州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建设,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传统产业焕新重在设备改造升级和技术研发创新。在完成焦化、热电、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通过设备更新、招大引强推动工业母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补齐关键核心配套断点堵点,延伸拓展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领域,不断调优结构、拉高层级、延伸链条。力争到2025年,累计获批省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15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30%。二是新兴产业壮大重在扩投资、促创新、拓市场。系统推动“613”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创新强基、转型升级、招商强链、壮企强企、布局优化、治理创优”六大行动,重点招引链上总部型、龙头型、平台型产业项目及产业链核心关键项目,每年滚动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形成开票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1家、超10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12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的企业矩阵。未来产业培育重在发挥扬州比较优势,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重点在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上加快布局。在低空经济产业方面,依托中航系“两院一中心”和扬泰国际机场、通用机场等资源优势,聚焦通用航空、无人机、低空旅游,围绕打造“低空产业科创先行地、低空检验测试特色地、低空应用场景示范地”,系统实施“低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产业赋能、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场景拓展”四大行动,通过3—4年的努力,实现低空经济关联企业超100家,产值达200亿元。在新型储能产业方面,依托全省唯一电池工业主题专业园区——江苏省高性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紧密跟踪熔盐储热、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前沿技术,加快“高比能、高安全、长循环”新一代储能电池技术研发。力争到2025年,产业链规模超300亿元,储能锂离子电池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升到10%左右。在氢能产业方面,依托扬州具备较为完善的“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产业基础,重点在制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领域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氢能装备产业园、氢能科技创新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规模达100亿元,初步形成由2—3家行业领军企业和10家左右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单项冠军”企业引领的氢能发展生态矩阵。

把绿色发展作为内在要求,聚力写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三篇文章”。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扬州将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互促共进。一是在生产方面,深化钢铁、化工、纺织、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重点行业碳达峰等行动。力争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2年降低10%。支持企业推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生产、打造绿色品牌,加快建设“光伏+”、氢储能及加氢站试点、便捷充换电池基础设施、二氧化碳捕集和高值化利用试点等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每年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00个以上。二是在生活方面,以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以需求侧绿色化带动供给侧绿色化,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产品等消费。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四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占比15%以上。三是在生态方面,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无废城市”为引领,加强城镇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零碳园区、无废园区建设,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力争到2025年,建立“生态岛”试验区1个,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省级示范点2个以上,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规模7万吨/日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以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