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辩证关系
作者: 苏星鸿 杨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为继承性和创新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铸牢“魂脉”和坚守“根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坚持守正创新,体现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这一思想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体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守正”,守的是立场、方向、道路、原则之正。从立场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同时坚持人民群众政治立场,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方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确保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从道路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推进“两个结合”中铸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根基;从原则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党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文化建设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为其创新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创新”,创的是思路、话语、制度、交往之新。从思路创新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综合创新,即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对西方优秀文明的借鉴和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不同文明成果的融合发展,创造出超越所有文明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话语创新看,既强调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着力构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又倡导“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着力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从制度创新看,既勇于破除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又善于建构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强调不断完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进我国文化领域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创新发展;从交往创新看,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助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文化相融、文明相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思路、话语、制度和交往等创新的有机统一,为其继承性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守正的保障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创新建立在守正基础之上,离开守正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守正以创新为根本指向,离开创新的文化守正会导致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这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
二、坚持体用贯通,体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里的“体”是指本体,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本质内容。从理论渊源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继承红色革命文化的思想精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从本质内容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它们内在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体性规定。这里的“用”是指新时代的经世致用,即习近平文化思想来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发展,同时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揭示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即立足实践创新,开展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理论创新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做出了许多原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地位理论;提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方法理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现代化理论;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多样化理论;等等。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做出了整体性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在实践创新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思想创新和理论创造转化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中华民族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为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变革;提出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四个自信”,全面提升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倡导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等等。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力助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不停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实践创新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创新为中心,积极应对实现文化使命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努力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行动指南。
三、坚持培根铸魂,体现铸牢“魂脉”和坚守“根脉”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第二个结合”回答的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魂脉”和“根脉”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3]这一重大论断体现了铸牢“魂脉”和坚守“根脉”的辩证逻辑,昭示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魂脉”,它决定着党的理论创新的性质、方向和目的。在党的理论创新中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铸牢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只有铸牢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党的理论创新才能不变质,不变向,不变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魂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丢了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走上邪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只有始终铸牢马克思主义“魂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回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展现出思想武器改造自我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它始终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推动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和人的解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坚守人民立场,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取得伟大成就,引领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只有铸牢马克思主义“魂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不断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根脉”,它决定着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品格和依归。党的理论创新要始终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党的理论创新才能有底气,有特色,有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的对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第二个结合”都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才能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其中,从中充分吸收独特的人文精神、道德资源和价值理念,才能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其相结合,才能为中国人民大众所喜爱、接受和掌握,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主动对接和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重要表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4]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文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特色”实现有机统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同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培根铸魂,这里的“魂脉”与“根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融为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形态的文化,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融通性,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在契合基础上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深入两种文化核心深处的文化精神意义上的融合;不是用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的结合,而是两者在平等基础上互相借鉴进而形成新的理论优势的融合;不是两种文化在重复自身优势过程中的结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起来,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两者的相互成就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的发展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