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生成逻辑
作者: 成长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总结改革经验,立足新的发展实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研究其中蕴含的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改革的经验沉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顺应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一以贯之的变革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伟大实践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继承发展。
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宝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农村调查运动,从实际出发推进土地改革,按照“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法分配土地,使农民翻身得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队和人民开展生产运动,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保障了群众生活和抗战需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地区土地法实施、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等进行创新性探索,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理论基础、物质基础。毛泽东在1957年就曾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要在全社会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按照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目标与任务,“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并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以苏为戒”的改革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问题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调整、改进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更趋完善和成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改革的原则方面,毛泽东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若干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设想,这些重要论述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改革思想,但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启动、顺利推动、纵深推进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继承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改革,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并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对当代中国改革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关于改革的必要性,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等。关于改革的性质,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关于改革的目标,强调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最终“赶上时代”。关于改革的内容,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关于改革的方向、保证和依靠力量,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紧紧依靠群众。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复杂国际形势,提出了将改革开放成功推向21世纪的总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强调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将文化建设提高到基本纲领的高度来对待,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强调“改革任重道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逐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格局,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引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各领域改革实践探索和理论贡献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接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关于改革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新观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改革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观念。关于社会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以“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的理念,而且就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关于生态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铁必须自身硬”“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决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一系列重大论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
改革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理论来源。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浓厚的实践特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凭借对所处时代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社会和未知世界的科学预测,或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艰辛探索,提出并形成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社会主义改革等一系列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和转化的过程,而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恩格斯强调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和任何其他社会形态一样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形态。列宁不仅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早期倡导者,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由此可见,所谓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们自觉的活动,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非爆发”的方式得到解决,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下的指导社会主义改革的宝贵思想财富。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又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注入了时代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又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性、创造力的民族,创新变革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强调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引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强调党员干部要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惠民利民的实事做实、好事办好。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不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还是宋代王安石变法,抑或是明代张居正变法,都是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思变的精神和变革的思维,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供了独特的思想精粹、宝贵的哲学智慧和深厚的精神滋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也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新时代,“要不要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在新时代历史性展开的运动过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集成、注重实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展开,为从理论上科学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动力源泉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革的大方向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创造性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关系。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