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实践

作者: 罗一民

张謇生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渡的时代,同时也是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冲突的时代。在发展工业文明,救国图强的实践中,张謇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置于重要地位,正确处理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缔造了中国近代“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雏形——南通,探索了一条彰显“生态文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一个出发点: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

张謇是一位具有博大胸怀和深邃思想的人本主义者。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能否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对此,张謇有两段至理名言,一段是:“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一切政治和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以上的生活。”这段话精辟而又通俗地阐释了孔子“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张謇高度赞同孔子的思想,认为天地之最大恩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从而使各类生命各得其所,繁衍生长。张謇创办纱厂和各项实业、事业,为百姓创造基本生存条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他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现代纱厂命名“大生”。张謇为大生纱厂的题联,也反映了“大德曰生”的理念。一幅是:“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其含义是要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发展起来,应有江海那样的大格局;要尽最大努力,创造土地上的各种财富,以造福人民。另一幅是:“秋毫太行,因所大而大;乐工兴事,厚其生谓生。”大意是说,巍巍太行之所以能以秋毫积其大,就是因为有大的气魄和胸襟;我们办工商、兴事业,也要从大处着眼,关爱民生,造福民生。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并在两幅题联中,刻意将“大”和“生”两字嵌入,充分表达出道法自然,以造福民生为最大德行、最高追求的思想理念。

张謇的另一段话是:“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本同腐朽。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这段话与“大德曰生”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在张謇看来,人与草木同属自然,同样服从自然规律,同样会生长死亡。但人是有灵魂、有精神的,因而人的精神可以不朽。人的精神要想不朽,必须出于公心,追求“大德”,为人类社会、最终为大千世界,做出应有贡献,即“遗留一二有用事业”。

总之,张謇一生做任何事都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正因如此,他才能殚精竭虑地兴事业、办教育、搞慈善,奋不顾身地奔赴在爱国、救国、强国的艰辛道路上。正因如此,他才能尽最大努力地平衡协调人与自然、工业与环境的关系,打造绿色发展、动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世界雏形”,成就“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

二、两个共生点:发展工业文明富民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惠民利国

张謇在推进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切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始终坚持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努力构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互进共生的良好格局。

1.发展工业文明,富民强国

张謇时时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铭记于心,40余岁,恰逢甲午战败,“益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针对当时列强侵蚀,元气耗竭的国家状况,他认为,“振兴实业,为救国急务”,爱国必须救国,救国必须强国,强国必须富国,富国必须大办实业。

鸦片战争前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英国初显成效,英国的纺织业进入由机器生产代替传统手工加工的时期,西方国家生产力得以快速提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各种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大量机器制造的纺织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此时的中国面对新世界的技术冲击,农耕文化无所适从,中国的棉纺织业遭受重创。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工业发展才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实业落后是导致中国失去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张謇根据“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经验,指出“中国人数之多,甲于亚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善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无论开矿也、兴垦也、机器制造业也,凡与商务为表里,无一而不兴也”。他从强国、富国根本战略出发,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和历史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工业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当时,张謇及同时代的实业家们,把工业作为整个实业的重中之重而全力以赴,体现了他们的先见之明和过人魄力。以工业为核心的各类实业的逐步兴起,确实在种种艰难曲折中,为贫弱不堪的晚清帝国和初生民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富国”效应。

发展工业,既可以强国,又可以富民。张謇早在1895年就提出:“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他认为:“策中国者,首曰救贫;救贫之方,首在塞漏。”而当时的棉织品是中国最主要的日常消费品和进口商品,为了堵塞这一“至大之漏厄”,“当自兴实业始”。于是,1895年,“丁忧回乡,在通守制”的张謇受命于张之洞,“捐弃所恃,舍身喂虎”,开始着手在南通设立大生纱厂。

张謇创立大生纱厂的初衷就是为了使地方开源生利,以造福民生、惠及百姓。他明确指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他以大生纱厂为基础、为核心,创办了涵盖各类产业的数十家现代企业,不仅为当时的中国增添了实力,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南通当地民众的生活。据统计,当时南通每个农民家庭(按每户平均5人计),即使不扣除田赋和种田成本,年总收入也仅约76元;而在大生纱厂工作的女工,一人的年工资即有90元(男工为120元),大大超过农户全家平均总收入。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除了是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棉外,主要是为了使处于社会最困难境地的海滩灶民和贫苦农民脱贫脱困,并建立一种具有现代生活水准的城乡一体的新社区。从20世纪初开始至20年代,张謇开办的49家盐垦公司开垦沿海土地400多万亩,不仅使垦区民众收入成倍增加,而且建设了大量的学校、医院、商店等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开辟了崭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新垦后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整整跨越了一个时代。

2.建设生态文明,惠民利国

在张謇看来,要强国富民必须发展工业文明,而在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生态文明,才能既惠民又利国。关爱生态,保护环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使自然处于健康、有序状态,从而为人类谋得更多福祉。因此,只有使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进互促,才能完全造福国家和人民,也才能使中国早日迈进现代化文明社会。

张謇的生态智慧中,“生”的核心概念很突出。“重生”“敬生”与“爱生”“大生”构成了张謇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厚底色,也使得张謇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持正归本,而且务实创新。所谓“大生”,就是为民众谋生,以改善其生命处境与生活待遇。张謇取其义,除了将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以外,张謇创办的其他产业也多有以“生”字命名,例如广生油厂、颐生酒厂、阜生蚕桑公司、资生铁冶厂、泽生水利公司等,张謇反复以“大生”或“生”为企业命名,彰显“在解决民生的同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生生不息”的理念,以及“惠民利国”的初心。通海垦牧公司的创立和运作是张謇惠民利国的初心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互动共进的生动展示。

此外,大生纱厂选址、循环经济的探索、环保设施的投入、 “一城三镇”的城市布局、开放公园的建设、五山保护等“开拓性”生态文明实践无不彰显张謇浓浓的“惠民利国”情怀。

三、三个着力点:养护、建设、共享

张謇生活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初步转化的时代,面对发展工业不可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他始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立场,对寻求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作了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1.养护

所谓“养护”,是指对大自然的养育、保护。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张謇是“天人合一”理念的践行者,他既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希望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养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保护和促进以森林为主的陆地生物正常生长,是平衡和修复遭到人类活动干预的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张謇对植树情有独钟,他年轻时就养成了两大爱好:一是植树,二是建筑。五山保护是张謇“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之作。以狼山为主的五山地区,清末时,除了寺庙旁有些树木外,基本上是荒山秃岭。张謇决定首先从此处开始植树造林。他在《拟兴五山树艺扩充书院经费议》中提出:“今拟五山之上,凡石戴土处,责成狼山七房寺僧,遍植竹、柏、松、杉、榆、槐、桐、桕。周山之麓,遍植湖桑,约分两层,可植五万株。”他依照“花园私宅及风景区”的定位,以五山及周边区域为主,“东林”和“西林”为重点,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据《柳西草堂日记》记载,张謇为倡导种树,亲自荷锄持铲率师范农校师生植树,南通师范学校和农校在五山建有“学校林”。1912年狼山建立了苗圃,供应树苗;1914年建立“五山森林事务所”,开展林业研究工作。同时,为保护五山森林,1915年9月26日,张謇通过《通海新报》发出《禁止攀折林木启》,宣布对破坏树木行为须进行惩罚,同时设立了“森林警区”,加强对树木的管理。

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为了养育自然、保护环境,1915年,张謇在狼山改造水系,封山育林。“山北购地辟溪160余丈,使与他港及山南之渠,输写相属,而划农田于溪外,昔之日樵牧旦旦践害之所到,有以限之矣……是溪之辟有利于林甚大,故名以林溪”。在林溪精舍及周边开辟河道,将狼山的河和其他水系相通,不仅可以保护树林,也有利于树木长大。为保护师范学校树林,以便“于林之卫,于田之获,于人之休”,张謇购买土地、开挖河道,形成“环山为田,环田为溪为河,环河为堤,堤上为外路”的生态格局。1917年,张謇进一步采取开河封山措施,建成黄泯和马鞍两山环山河,有效发挥了保林、育林作用。张謇在植树育林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保护山石。南通的民居建筑多采用石头做墙基,市政建设用石量也大,张謇于1919年在天生港创办“大山砂石公司”,利用水路运输从外地采购石材,以应社会之需,并保护五山的山石。1926年5月12日,张謇在《通海新报》上发布《禁止地方采用五山石启事》:“军剑二山,民国初年,由师范备价向部领得。黄马二山,由农校备价向部领得,有案有照,与从前无主之山不同……似所有权法律尚可保障……此后如再有运出山石及剑山黄土之车船,立即拘究采匠,揭布用户姓名法办。”从此,五山的山石、山土得以保护,山石上的历史文人石刻也得以保存。

护岸治坍,治理水患。在生态养护中,河流水系的保护和治理十分重要。南通地处长江边,历史上江岸多次发生坍塌,严重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1908年,张謇出私资3000元聘请上海浚浦局派员来通勘察水势,并成立了“南通保坍会”,多方筹集资金开展保坍工作。1914年6月,张謇邀请中国海河总工程师贝龙猛,以及美、英、荷兰等国水利专家共商南通沿江保坍方案。1916年,张謇以“南通保坍会”的名义聘请荷兰水利工程师亨利克·特来克来南通指导水利设施建设。特来克规划设计了12条楗(即丁字坝),实际建成了10条。其间,“南通保坍会”修筑江堤9公里,在险要地段抛石护滩、种植芦苇,减轻江潮对堤岸的冲刷。自保坍工程实施以后,南通沿江一带岸线逐渐趋于稳定。为保护江滩,张謇还在江岸倡导种植桃树桑树,建起了防护林。

2.构建

基于利用、改造自然以利国利民的基本理念,张謇不是原封不动地“保护”自然,而是在动态中、建设中构建生态文明新形态,既发展了工业经济,又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一是循环理念融入,构建生态化产业雏形。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产业集团选址,饱含了张謇推进工业化的生态考虑。大生纱厂选择在远离通州城外的唐家闸建厂,除了水陆交通运输比较方便外,也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地处偏僻空旷、靠近长江的唐家闸,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气体对城市空气的污染。当时,以大生纱厂的发展为基础,带动了一批辅助及相关产业的兴起,陆续建立了十多个企业,形成了一片新兴工业区,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基地。同时,通过构建一条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工业产业链,可以形成生态化产业格局。纱厂用棉剩下的棉籽,是很好的榨油原料,于是,张謇创办了广生油厂,以期“利不外溢”。油厂的废弃物则可用于制造肥皂与蜡烛,又有了大隆皂厂。大生纱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飞花”等废物,可用于造纸,大昌纸厂应运而生。有了纸厂,张謇又创办了翰墨印书局,以服务当地文教事业。此外,在面粉加工、蚕桑养殖等领域,张謇也都打造了相应的产业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