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苏州人文经济学的乡村答卷
作者: 王俊 李程骅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旨在通过文化与经济交融共生凸显人文关怀、关注人文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以人文经济学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促进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途径。
一、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识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现代化。现代化必须依托城镇化,但城镇化绝不是农村的边缘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战略高度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最基础、最薄弱的环节依然在农村,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以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需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以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新篇章。
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人文关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让生活在广大农村的数亿农民实现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五大振兴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同时乡村也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决定了文化振兴不仅是重要内容,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整体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乡村高度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中,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让文化与经济互促共进,促进农业繁荣、农村和谐、农民富裕,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直接映射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水平,由此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发展福祉,正是人文经济学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全新赋能。
二、创新推进人文经济学的乡村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命题,其核心是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底蕴与精神动能支撑,文化与经济实现高水平互促互动。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下认知“人文经济学”的内涵,就会发现文化、经济、人文、创新等关键词在苏州多向互动的有机构成,有力支撑苏州始终立足发展潮头,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走探索新经验。进一步来看,文化发达、经济走在前面、传承历史文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些显性特征和内在气质集于苏州这座城市,让苏州当之无愧成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人文经济学”命题的典型样本,代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和光明前景。
苏州作为文化发达、经济走在前列的城市,人文底蕴深厚、创新动能强劲,是人文经济学的理念和实践的生动验证。回望历史,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文化江南的地域空间中,从城镇到农村,从街巷到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处处留痕,开放包容的情怀充溢于实践行动,由此形成整个地域的人文精神,直接活化为敢闯敢为的示范自觉,造就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奇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双面绣”典范城市。在聚焦于苏州城中平江路、山塘街以及众多文化名镇等标识性很强的文化空间时,还需要把目光投向广袤的苏州乡村大地,将那些在新时代乡村战略中脱颖而出、展现走在前列新风采的标杆性乡村,以“五位一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中系统剖析,总结经验,强化示范。这对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乡村答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
三、全力打造人文经济学的乡村样本
在苏州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涌现出如蒋巷村、永联村、江村等发展的“老典型”,同时也有一些新生代的亮点,位于苏州行政地域边缘、长江之滨的铜官山村就极具“人文乡村”的样本性。在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该村创新打出文化牌、生态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仅仅用数年的时间就“蝶变”为富裕村、文明村,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特色田园乡村、健康村以及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绘出了新时代江南鱼米之乡的新画卷。
铜官山村坚持以传承乡土文化放大文化的社会价值,以文兴业激活文化的经济价值,涵养乡风文明厚植文化的美育价值,拓展了人文经济的“新空间”。一是以文铸魂,挖掘乡土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成兼具宣教和传统双重功能的长江历史文化馆、城垣遗址、吴方言馆、溯源馆等文化载体,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延续乡土文化根脉。二是以文兴业,打造“文旅名片”。深挖铜官山村1700年的“南沙古城”历史,因地制宜打造铜官山乐园,结合地方语言文化、红木雕刻、碧螺春工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属于铜官山村的独有文化名片,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三是以文化人,涵养乡村文明新风。以铜官山乡村乐园的振兴学院、历史文化馆、农耕文化园、乡村大舞台等活动场地为支点,开展农村文化传承、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洁美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形成互助互爱的乡风文明。
铜官山村这个在苏州地区本来很落后的乡村,之所以能快速变身为美丽富有的“后发”样板村,其“密钥”就是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行动中,创造性地用好自身历史文化名片和绿水青山资源,探索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强村富民、幸福宜居的跨越,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相得益彰,生态与生产互促共进,人文的底色越发亮丽,而这正是人文经济学在乡村空间实践的价值体现、魅力所在。铜官山在历史上曾是常熟县城所在地,是常熟历史文化之“根”。铜官山村村委会让这个具有唯一性的村级文化资本与生态修复的美丽乡村资源,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中找到结合点,融合创新,放大产业的富民效应,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让全体村民享受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时代福祉,可以说把握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展现出人文经济学的真义,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答卷。
铜官山村探索以文化资本与生态资源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强村富民的整体跨越,无疑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如果说苏州已经成为人们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样本,那么铜官山村则以自身创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成效,变身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苏南农村新样板,让过往默默无闻的普通村落散发出令人向往的“人文乡村”魅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苏州新时代乡村振兴行动中的新标杆,表明苏州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理念是全方位、一以贯之、上下联动的,以城乡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不断绘出现代化鱼米之乡的美丽篇章。
四、走好未来乡村振兴的人文经济之路
铜官山村书写的人文经济乡村答卷,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启示多多。
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和城市一样有品质有吸引力。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文化大省,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以人文经济学的发展理念与创新实践,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行动中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经验。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写好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乡村答卷,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加快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着力改善乡村的人文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福祉。
要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苏州是“全面小康”构想的提出地、验证地,更是共同富裕被赋予更多期待的承载地、展示地。苏州集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农业大市于一体,在城镇化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繁重。一方面,要聚焦优产业、理生态、续人文、创特色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向往的家园,蹚出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另一方面,要将人文经济学的发展理念运用到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在彻底打破城乡边界、注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增值挖潜、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上统筹安排,形成资本、技术、人才与数据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新格局,让“人文乡村”成为新的地域名片,进一步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普惠性与鲜明的价值导向。
要把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做了全面部署,必将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城乡共同繁荣水平,推进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风貌,要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建立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苏州实践标准。一是建立片区化建设推进机制,推动乡村建设工作从“分散试点”走向“集聚建设”。二是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完善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持续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优化城乡要素统筹配置机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进程中,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苏州践行“走在前、做示范”的探路使命更强。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发展的殷殷嘱托,深刻领会“人文经济学”命题的要义,让“乡土中国”承载起传承人文精神、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新使命,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强化经济发展的人文目标,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不断破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题难题,以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让苏州大地涌现出更多的彰显历史底蕴、引领乡风文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人文乡村”,为建设新时代高品质的鱼米之乡,绘出更加精彩的人文经济学画卷!
(王俊:苏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李程骅: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