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服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光荣使命
作者: 郭万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也是新时代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集创新之力,开展有组织协同攻关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的核心关键,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双轮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是党带领人民走向富强的重要法宝,也是释放科技创新领域活力的“金钥匙”。高校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重要指示,坚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引导、推动“双向施力”,促进精准攻关、协同创新。江苏高校要坚持以“科技改革30条”为引导,用好评价“指挥棒”与激励“驱动器”,不断完善以创新水平、学术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评价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明确部署攻关行动。科学研究不仅要看研究者的个人研究兴趣,更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从国家、区域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提炼出“卡脖子”技术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双碳、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凝练主攻方向,战略性部署攻关行动。
坚持多方协同,着力强化科研组织。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拓展提升,科研人员个体的“单打独斗”很难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有组织的协同攻关。高校要破除“门户之见”,打破系科、学院甚至学科之间的藩篱,以“揭榜挂帅”形式凝聚起跨专业、跨学科科研力量,制订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攻关路径,全力解决瓶颈问题,突破战略前沿。
二、聚创新之能,提供高品质科技产业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要贯通一体化创新,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建强成果转化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优质载体。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将实验室等“科平台”,与产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平台”有机融合,并联合地方科技产业力量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创新成果转化联动合力。
融入地方产业体系。江苏高校应紧紧扎根江苏大地,围绕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版图”布局调整自身学科专业“地图”。积极探索“一个学科服务一个行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集团公司,一个课题组服务一个大型企业”的模式,鼓励师生参与行业创新实践,推动江苏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制造强省建设。
推进成果落地转化。科研成果只有实现从样品到产品、最终到商品的转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效益。高校要在加强科研攻关的基础上,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将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科技经济加速渗透的当下,要深入探究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新模式、新优势,强化目标导向,注重提升成果转化的“含金量”和社会服务的“含新量”,持续推进赋权改革,做好高价值专利的创造、应用和管理,深化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
三、汇创新之源,引育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高校应统筹谋划战略科技力量与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坚持“破四唯”+“立新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管理上“放权”,在分配上“放活”,在评价上“放开”。用不同“尺子”量不同人才,根据人才特长将其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型,为人才发展拓宽道路。制定“基础+水平”目标,开出攻坚任务清单,在服务、支持、激励上下更大功夫,把科技人才的才华和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坚持“筑巢引凤”+“固巢留凤”。强化精准引才,推行“一院一策、一人一策”。一方面,围绕学校事业发展目标招揽人才,建强“人才特区”并将各项“特区”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把“特”的优势体现出来,开辟人才干事创业新局面;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特别是在高校二级学院(系)层面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微环境”“微生态”,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坚持“做经师”+“做人师”。高校人才除承担科研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教书育人职责,以及培养更多“人才”的职责。既要坚持能力为重,挖掘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的“帅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打造青年人才生力军和“经师队伍”;更要坚持师德为本,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切实增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打造德艺双馨的科技创新“人师队伍”。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4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