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作者: 高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他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江苏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立足制造强省建设定位,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要抓手,带动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江苏坚持把制造强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等10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3万家。其中,节能环保、集成电路、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智能电网基本形成覆盖核心环节的产业创新链,光伏产业产值占全国一半左右、全球20%以上,建成国际微纳领域八大产业创新中心之一;高端纺织拥有恒力、盛虹、海澜3家千亿企业,以及江阴、吴江、常熟3个千亿基地,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服装城、叠石桥家纺城3个千亿市场。在产业集群带动支撑下,2022年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66.4(连续8年全国第一),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效能显著增强。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工控安全、高端装备研制赶超等“揭榜”攻关,南京、苏州等地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大分子药物等组建集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构建“江苏精品”标准体系,开展“江苏精品”联盟认证服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关键技术突破取得较快进展。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深化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孕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国率先创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进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133”工程和“365工程”,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模式;加快源头减量、减排,更新淘汰一批低端落后装备和生产线,开展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带动一批绿色工厂建设。制造业集群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目前江苏获评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9个属于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辐射带动全省5个万亿级产业发展,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品牌服装等7条优势产业链基本达到国际中高端水平,竞争优势明显。

企业梯次显著优化。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一批质态优良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其中,恒力集团位居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三位、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一位;恒瑞医药在A股上市医药公司中市值排名第一;亨通光电跻身世界光通信行业前三强;法尔胜泓昇集团、南高齿、远景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江苏92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62家,占比67.39%。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涌现。如恒立液压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挖掘机油缸供应商,兴澄特钢的轴承钢产销量全球第一,五洋纺机的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爱励铝业大规格高强度铝合金板填补国内空白,南京康尼机电单开塞拉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0%,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子位居全球半导体封测领域前十位,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雁阵”格局加快形成。

产业协作水平显著提高。自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以来,江苏每年突出一个主题、聚焦一个重点,思想认识越来越深刻,工作力度越来越强,政策效应越来越明显。2019年聚焦自主可控能力提升,2020年抓产业强链建设,2021年全面启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营造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市社会各界高效协同的良好氛围。2022年6月成立的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是全国首家省级集群联盟,包含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产业链支撑机构和智库单位,以及其他服务集群和产业链发展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单位、社会机构等。依托联盟探索新形势下先进制造业集群治理新模式,构建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命运共同体。依托3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集群促进机构作用,推动政府跨区域共建、产业链跨区域对接、企业跨区域布局,既培育了南京智能电网、苏州生物医药、徐州工程机械等地标集群,又打造了泰连锡生物医药、苏锡通高端纺织、通泰扬船舶海工等跨区域集群,形成了全省“群链企”开放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各省市乃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识。但从目前情况看,江苏制造业集群还存在“群而不紧”“群不成链”、服务配套不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公共服务平台不专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和提升。

协同发展水平亟待加强。一是政策设计协同不足。在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策联动性、配套性、协同性有待加强。职能部门推进集群工作有效抓手不多,当前主要以指标考核方式指导区域集群的工作模式略显简单,完善的统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条块之间政策协调的管理机制亟待构建。二是集群区域协作不够。省、市之间协调不够,地区部门和载体之间协调不多,导致联合推进的产业集群建设存在协同不畅的问题。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由南通、泰州、扬州联合推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由泰州、连云港、无锡联合推进,但由于缺乏顶层机制设计,市与市之间缺乏互动协调。三是集群内部“群而不紧”“群不成链”现象还较为普遍。现有集群很多是优势产业及骨干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但集群成员间联系松散、协作渠道不畅通的问题还较为普遍。

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一是部分关键领域受制于人。部分产业链条关键环节、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比如,新型显示集群产业的关键环节OLED材料、显示芯片、遮模板及部分靶材仍很薄弱;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器件、关键原料、关键加工装备与精密仪器等依赖进口,产业链缺失核心供应环节,国产替代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创新型人才对集群发展的支撑不足。科教资源等创新要素未能有效整合到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体系中,结构性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和技术性蓝领工人较为缺乏。如集成电路设计业发明人的专利量和专利技术领域的先进程度与广东存在差距,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专利质押、转让、许可等转移转化件数也低于广东。三是部分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风险凸显。重点培育的核心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占中国专利申请比例较高;化学药大多数是在国际跨国药企的原研化合物、核心有效晶型和制剂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仿制、修饰、优化的非原创性药物创新;在化学药、通信等重点技术领域,创新主体面临较高知识产权风险。

高质量发展力度亟待提高。一是整体规模及市场空间存在不足。目前全省高端纺织、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集群规模均超万亿元,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物联网、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型显示集群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多数产业集群更多体现为同类企业横向集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尚未形成,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产业力度较弱。如江苏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没有企业进入全国前十。由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以及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全球先进制造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中低端地位。三是部分集群外迁倾向增强。受国际形势、贸易壁垒、关税压力、环保压力、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集群产业链企业存在外迁倾向,集群相关产业链及配套企业受贸易政策传导影响,部分企业向外转移意向增强,部分产业链开始向东南亚等其他地区转移。

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亟待完善。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是以市场化方式推进集群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江苏现有促进机构力量薄弱,以行业协会作为促进机构的模式在实践中普遍面临两难困境:市场化机构缺乏推进抓手,政府机构又回到职能部门主导的旧模式,亟待以市场化导向创新制度设计。现有集群服务机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综合实力突出、集群带动能力强的服务机构,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任重道远。

三、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与建议

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集成政策是集群产业的“催化剂”,加力创新是集群加速的“撒手锏”,高能级企业是高质量集群的“强引擎”。当前,江苏已经逐步形成系统“政策包”和“矩阵式”扶持体系,初步解决了产业方向、地区定位、资源导入、载体打造、上下游整合特别是跨区域协作等问题。下一阶段,应聚焦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形成更加明确的培育导向和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集群整体优势和竞争能力实现跃升。

瞄准国际一流,积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江苏制造业实力雄厚,“十四五”期间应担负起在全国率先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任务,对优势产业集群再梳理,选择2—3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群,整合省域链条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制订实施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促进“群链企”协同,积极开展国际战略咨询,“一群一策”打造世界级集群和卓越产业链,提升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强化统筹谋划,健全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产业集群边界并非以地理界限为标志,而是由技术、资源、市场、上下游高效整合形成。江苏高速交通的优势缩小了时空差距、成本差距,并能够为产业集群跨区域发展提供更优条件。要发挥制造强省办(集群办)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建设,研究跨区域集群培育有效办法,协同建设集群重大创新平台、重大产业项目,探索集群开放协作新机制。加强省市之间、部门之间联动,建立良性政策互动机制,合力为集群发展赋能。针对生物医药、现代纺织等产业集群为多市共建的情况,省级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为各市联合建设的产业集群提供平台,建立跨区域集群建设的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局面。

赋能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载体环境。针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两端发力,在集群名企名牌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实施壮企强企工程,落实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壮大“头雁型”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对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领域高成长型企业提供“政策辅导+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基金+成长培训”五位一体赋能服务,重点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独角兽”企业。以市场化为原则,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中心等中介组织或机构,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化运营、具备跨区域协调和服务全行业能力的优质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加快现有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高水平载体支撑。

突出创新强链,合力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支持南京、苏州等地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发挥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对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提升产业集群与重大科技设施的创新耦合度。鼓励支持企业主导的“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的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广专利导航产业创新决策机制,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集群核心技术实施专利分析支持联合攻关,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专利布局,形成一批具有产业控制力的关键核心专利。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创新成果及专利向标准转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梳理国际创新型产业人才招引“地图”,推动人才在高校等事业单位和集群“双落户”制度,加快产业集群人才培育。

注重整合稳链,构建安全韧性的分工协作体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支持企业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开展供应链、市场、资源就近协作发展,托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绘制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地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领军型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建立联合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指导创新中心完善运营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实施强基项目,形成一批专注细分技术领域的延链、补链的替代技术和“单项冠军”技术,强化产业专利战略,依靠密集研发投入实施“技术补链”战略。引导龙头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发展布局,培育“链主式”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中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分工协作向其他产业分工合作拓展,提升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引导扶持,创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跟踪研究全国发达省份乃至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动态,在支持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面保持政策力度和比较优势,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和良好的发展信心。优化现有统计体系,进一步明确产业集群内产业链范畴、产业集群区域统计范围,工信、发改、统计等职能部门按细分领域与标准对集群逐个进行摸排,不断完善集群统计监测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统计框架,建立集群培育和发展台账,促进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精准统计、动态监测和有效引导。

(作者系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