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作者: 储东涛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两个确立”是重中之重: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同时,经济建设成就引人注目——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江苏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经济大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经济实力跃上了新的大台阶,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为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新时代我国包括江苏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给人们以很多启示,其中最深刻的是:“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终于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并迈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经济地位空前提升。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逐步构建起门类齐全、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和供应体系,即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持续保持并得以巩固;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在全国地区GDP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业国家;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达1.37万亿斤,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得到有力保障,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跨越60万亿元、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100万亿元大关,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导致经济增长十分困难的局面,我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众志成城、奋勇抗击,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国内GDP从2012年的519322亿元跃升至1015986万亿元,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殊为不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测算,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7.4%。2021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经初步核 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1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驱动力。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高于世界人均GPD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2012年的10.1∶45.3∶44.6,演变为2020年的7.7∶37.8∶54.5,服务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2020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20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数字经济核心产能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61077.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952.8亿元;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乡村振兴使农村面貌不断刷新,截至2020年底,全国99.6%的乡镇、99.5%的建制村开通了硬化路,行政村通4G移动网络的比例超过98%,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对外开放空前扩大。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民族的自觉追求,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在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国产大飞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国际上影响日趋扩大。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平台蓬勃发展,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极大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企业4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局面。目前,我国已是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86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0489亿美元,在极其困难的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仍达到4646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906亿美元。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9.1万亿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4%,月度增速屡超预期。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告别绝对贫困。十八大的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经过全党的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8354元(合6100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72447元(合10500美元),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4565元,增长到2020年的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917元,增长到2020年的17131元,并且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人数达4亿以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分别由2012年的36.2%和39.3%,下降到2020年的29.2%和32.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千百年来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能力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有效防范和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外部冲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总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新时代江苏经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指示,尤其牢记总书记对“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殷切期望,紧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总量一直排在全国第二位,地区GDP连续跨越5个万亿元台阶,即6万亿元、7万亿元、8万亿元、9万亿元并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亦即从2012年的53701.9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2718.98亿元,年均增长7.3%。2021年,全省GDP迈上11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163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1%。江苏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质量得以显著提升。2020年,江苏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实现地区GDP达到958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67.6%。江苏人均GDP2012年为66533元,到2020年增加至121231元,年均增长6.6%,连续12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按当年汇率计算,2012年江苏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到2014年首次迈入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门槛后,2020年又达到1.76万美元。而且,江苏财政收入持续增加,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2—202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增长1.82倍,年均增长7.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3个千亿元级台阶,从5860.69亿元增加到9058.99亿元。2021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首次突破1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8171.3亿元,增长10.2%,税占比达81.6%。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牢靠,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江苏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制造业见长,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产值一般占全国的12%、全球的3%,居全国第一位。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结构、发展质效取得显著提升,增长动力加速转换。围绕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江苏大力推进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从而推动“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江苏创造”品牌已成全省共识。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5.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万家,比2012年增长5.4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7.5%提升至48.1%,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9.8%,比2014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6.2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1.1%,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2.6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1.7%,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特别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江苏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奖,数量居全国第一;2021年,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7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两年平均增长3%。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全省全年粮食总产749.2亿斤,居全国第8位。比上年增产3.41亿斤,连续5年实现增产,连续8年总产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从2012年到2020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从5480.93亿美元增长至6427.75亿美元,最近4年已连续稳定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2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9.6%。其中,出口32532.3亿元,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9.3%;进口19598.3亿元,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10.1%。净出口由2020年的10363亿元扩大至12934亿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